| 中文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实验研究 | 第12-25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12-14页 |
| 1.1 实验动物 | 第12页 |
| 1.2 实验药物 | 第12-13页 |
| 1.3 实验试剂 | 第13-14页 |
| 1.4 实验仪器 | 第14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14-18页 |
| 2.1 动物分组 | 第14页 |
| 2.2 模型制备 | 第14-15页 |
| 2.3 给药 | 第15页 |
|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15-18页 |
| 2.5 统计分析 | 第18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18-25页 |
| 3.1 脾虚胀满合剂对脾虚便秘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第18-20页 |
| 3.2 脾虚胀满合剂对脾虚便秘小鼠胃排空率及肠推进率的影响 | 第20-22页 |
| 3.3 脾虚胀满合剂对脾虚便秘小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第22页 |
| 3.4 脾虚胀满合剂对脾虚便秘小鼠血清CCK含量及小鼠十二指肠MLCK、CAM含量的影响 | 第22-25页 |
| 讨论 | 第25-48页 |
| 1. 便秘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25-26页 |
| 2. 西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第26-30页 |
| 2.1 西医学对便秘的病因学认识 | 第26-27页 |
| 2.2 西医学对便秘的病机认识 | 第27-29页 |
| 2.3 便秘的西医治疗 | 第29-30页 |
| 3. 中医学对便秘的认识 | 第30-35页 |
| 3.1 便秘的病名溯源 | 第30-31页 |
| 3.2 便秘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第31-32页 |
| 3.3 便秘的中医辨证分型 | 第32-33页 |
| 3.4 便秘的中医学治疗 | 第33-35页 |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35-37页 |
| 5. 脾虚胀满合剂组方依据 | 第37-39页 |
| 6. 脾虚便秘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9-42页 |
| 7. 多潘立酮混悬液的选用 | 第42页 |
| 8. 脾虚胀满合剂对脾虚便秘小鼠疗效分析 | 第42-48页 |
| 8.1 一般情况 | 第42-43页 |
| 8.2 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 | 第43-44页 |
| 8.3 脾脏指数 | 第44-45页 |
| 8.4 血清CCK含量及十二指肠MLCK、CAM含量 | 第45-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创新点 | 第49-50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 文献综述 | 第62-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