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法梳理 | 第9-15页 |
(一) 1992年之前的行政规范时期 | 第10页 |
(二) 述而不明的刑事立法时期(1992-1997) | 第10-12页 |
1. 相关法律规范 | 第10-11页 |
2. 立法特征 | 第11-12页 |
(三) 只作为"间接融资"罪名时期(1998-2010) | 第12-13页 |
1. 相关法律规范 | 第12-13页 |
2. 立法特征 | 第13页 |
(四) 成为"口袋罪"时期(2010-) | 第13-15页 |
二、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认定的若干争议 | 第15-20页 |
(一) 金融机构应否作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16页 |
1. "否定说" | 第16页 |
2. "肯定说" | 第16页 |
(二) 本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 第16-17页 |
1. "结果犯" | 第16-17页 |
2. "行为犯" | 第17页 |
(三) 本罪罪状中对"存款"一词的理解应限缩还是扩张 | 第17-19页 |
1. 限缩理解与扩张理解 | 第17-18页 |
2. 不同的理由 | 第18-19页 |
(四) 本罪中"社会公众"如何界定 | 第19-20页 |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认定之改良 | 第20-25页 |
(一) 金融机构应作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 第20-22页 |
1. 此认定更符合立法本意 | 第21-22页 |
2. 利于规范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并践行法律平等原则 | 第22页 |
(二) 本罪宜作为行为犯认定 | 第22页 |
(三) 对"存款"一词宜"限缩"理解 | 第22-23页 |
(四) "社会公众"的认定应具有一致性 | 第23-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