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性概述 | 第9-12页 |
1.1.1 植物雄性不育性现象和类型 | 第9页 |
1.1.2 植物雄性不育的相关调控机理 | 第9-11页 |
1.1.3 烟草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 第11-12页 |
1.2 植物雄性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线粒体基因与胞质雄性不育性关系的方法 | 第12页 |
1.2.2 线粒体基因与胞质雄性不育性关系 | 第12-13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3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试验内容 | 第14-1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2.1.1 生物材料 | 第14页 |
2.1.2 引物 | 第14页 |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4页 |
2.2 烟草线粒体DNA的提取与分析 | 第14-16页 |
2.2.1 培育烟草嫩苗 | 第14页 |
2.2.2 分离和纯化烟草线粒体 | 第14-15页 |
2.2.3 提取烟草线粒体DNA | 第15-16页 |
2.2.4 烟草线粒体DNA的电泳检测 | 第16页 |
2.2.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烟草线粒体DNA含量 | 第16页 |
2.3 烟草线粒体DNA的RAPD标记 | 第16-18页 |
2.3.1 RAPD实验体系的优化 | 第16-17页 |
2.3.2 RAPD单引物的筛选 | 第17页 |
2.3.3 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小基因组的重测序 | 第17-18页 |
第3章 结果和分析 | 第18-31页 |
3.1 烟草线粒体DNA的检测 | 第18-19页 |
3.1.1 烟草线粒体DNA的电泳检测 | 第18页 |
3.1.2 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烟草线粒体DNA纯度 | 第18-19页 |
3.2 烟草线粒体DNA的RAPD标记 | 第19-24页 |
3.2.1 RAPD实验体系的优化 | 第19-21页 |
3.2.2 RAPD单引物筛选的结果 | 第21-22页 |
3.2.3 不育系与保持系mtDNA的同源性分析 | 第22页 |
3.2.4 不育系与保持系mtDNA的多态性与不育性的关系 | 第22-24页 |
3.3 烟草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小基因组的编码序列比较 | 第24-31页 |
3.3.1 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Ⅰ编码基因 | 第24-25页 |
3.3.2 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Ⅱ编码基因 | 第25页 |
3.3.3 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Ⅲ编码基因 | 第25页 |
3.3.4 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Ⅳ编码基因 | 第25-26页 |
3.3.5 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Ⅴ编码基因 | 第26-27页 |
3.3.6 线粒体嵌合基因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 | 第27-31页 |
第4章 讨论和结论 | 第31-43页 |
4.1 烟草线粒体DNA的RAPD标记 | 第31-32页 |
4.1.1 烟草线粒体DNA的提取 | 第31页 |
4.1.2 烟草线粒体DNA RAPD标记的应用 | 第31-32页 |
4.1.3 烟草线粒体DNA RAPD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32页 |
4.2 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小基因组编码序列比较 | 第32-34页 |
4.2.1 烟草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Ⅰ编码基因与CMS的关系 | 第32-33页 |
4.2.2 烟草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Ⅱ编码基因与CMS的关系 | 第33页 |
4.2.3 烟草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Ⅲ编码基因与CMS的关系 | 第33页 |
4.2.4 烟草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Ⅳ编码基因与CMS的关系 | 第33-34页 |
4.2.5 烟草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体Ⅴ编码基因 | 第34页 |
4.2.6 烟草编码线粒体嵌合基因开放阅读框与CMS的关系 | 第34页 |
4.3 烟草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DNARAPD标记的多态性 | 第34-35页 |
4.4 不育系与保持系线粒体小基因组的重测序分析 | 第35-36页 |
附表 | 第36-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