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论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中的适用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8-12页
    1.1 选题的背景第8-9页
    1.2 文献综述第9-10页
        1.2.1 我国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研究第9页
        1.2.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移植到其他部门法的研究情况第9-10页
    1.3 选题的意义第10页
    1.4 研究方法第10页
    1.5 论文结构与创新点第10-12页
第2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及其适用于处理劳动纠纷中的可行性第12-21页
    2.1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及特征第12-13页
        2.1.1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第12页
        2.1.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第12-13页
    2.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学说理论第13-15页
    2.3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则第15-16页
        2.3.1 坚持审慎适用的原则第15页
        2.3.2 严格把握适用要件规则第15-16页
        2.3.3 法官要发挥能动性第16页
    2.4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在处理劳动纠纷中适用的可行性第16-18页
        2.4.1 劳动纠纷中用人方对劳动者的义务属于公司债务第16-17页
        2.4.2 公司股东作为劳动仲裁的第三人参与劳动仲裁第17页
        2.4.3 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过程中,公司股东可以参加诉讼第17页
        2.4.4 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作出生效裁判决后,劳动者可另案起诉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第17-18页
    2.5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中适用的缺陷第18-21页
        2.5.1 立法原则化第18页
        2.5.2 未涉及公共利益的保护第18页
        2.5.3 适用上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第18-19页
        2.5.4 对债权人利益损害的赔偿规定的不明确第19页
        2.5.5 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够合理第19页
        2.5.6 程序过于繁琐第19-20页
        2.5.7 实践中适用过于审慎第20-21页
第3章 劳动纠纷处理的几种主要方式第21-29页
    3.1 "一调一裁两审"的基本处理方式第21-23页
        3.1.1 以居中裁判为核心的"一调一裁两审"第21-22页
        3.1.2 "一调一裁两审"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第22-23页
    3.2 作为行政行为的劳动保障监察第23-26页
        3.2.1 劳动保障监察受理范围第23页
        3.2.2 相关方垫付劳动报酬第23页
        3.2.3 劳动保障监察与"一调一裁两审"的关系第23-25页
        3.2.4 劳动保障监察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关系第25页
        3.2.5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与劳动保障监察处理劳动纠纷第25-26页
        3.2.6 劳动保障监察处理劳动纠纷处理劳动纠纷中的问题第26页
    3.3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第26-27页
        3.3.1 该罪出台的背景及目的第26页
        3.3.2 该罪的构成要件第26-27页
        3.3.3 该罪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关系第27页
    3.4 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填补目前处理劳动纠纷方式的缺陷第27-29页
        3.4.1 有利于保障判决执行第27-28页
        3.4.2 有利于规范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执法,衔接其他处理方式第28页
        3.4.3 体现了刑法谦益性原则第28-29页
第4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中适用的价值追求以及制度构建第29-38页
    4.1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中适用的价值追求第29-31页
        4.1.1 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法律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第29-30页
        4.1.2 维护社会稳定,体现法律对秩序价值的追求第30-31页
        4.1.3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中适用体现了公平正义以及秩序的统一第31页
    4.2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中适用的要件第31-33页
        4.2.1 主体要件第31-32页
        4.2.2 行为要件第32-33页
        4.2.3 结果要件第33页
    4.3 完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处理劳动纠纷的适用第33-38页
        4.3.1 完善相关的立法,构建完整的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法律体系第33-34页
        4.3.2 规范程序第34-35页
        4.3.3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调查取证作用第35-36页
        4.3.4 举证责任第36-38页
结语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0页
致谢第40-4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见危不救行为的刑法规制
下一篇:调审分离视野下委托调解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