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炮制、制剂论文--剂型论文

丹参素冰片酯长循环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制备及其脑靶向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丹参素冰片酯的简介第11-12页
        1.1.1 丹参素的来源和作用第11页
        1.1.2 冰片的来源和作用第11页
        1.1.3 丹参素冰片酯的创制第11-12页
    1.2 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脂质体第13页
        1.2.2 微乳第13-14页
        1.2.3 固体脂质纳米粒第14页
        1.2.4 NLC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3 长循环脂质纳米粒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 微透析采样技术简介第16-17页
    1.5 立题依据第17-19页
        1.5.1 研究背景第17页
        1.5.2 研究意义第17页
        1.5.3 研究方案第17-19页
第二章 DBZ-N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19-27页
    2.1 材料与仪器第19-20页
        2.1.1 实验试剂第19-20页
        2.1.2 主要仪器第20页
    2.2 方法与结果第20-25页
        2.2.1 色谱条件第20页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第20页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0-21页
        2.2.4 空白DBZ-NLC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21页
        2.2.5 方法学考察第21-24页
        2.2.6 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三章 PEG-DBZ-NLC的制备第27-41页
    3.1 仪器与试药第27-28页
        3.1.1 实验试剂第27页
        3.1.2 实验仪器第27-28页
    3.2 方法与结果第28-39页
        3.2.1 DBN-NLC的质量评价指标和测定方法第28页
        3.2.2 DBZ-NLC的制备第28-29页
        3.2.3 单因素考察优选DBZ-NLC的制备处方及工艺第29-34页
        3.2.4 正交实验方法与结果第34-36页
        3.2.5 PEG-DBZ-NLC的制备考察第36-37页
            3.2.5.1 PEG-DBZ-NLC的制备处方及工艺优选第36-37页
        3.2.6 验证实验第37-39页
    3.3 讨论第39-40页
        3.3.1 载体材料的选择第39页
        3.3.2 制备方法的选择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丹参素冰片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第41-59页
    4.1 仪器与试药第41-42页
        4.1.1 实验试剂第41-42页
        4.1.2 实验仪器第42页
        4.1.3 实验动物第42页
    4.2 大鼠血浆中DBZ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2-47页
        4.2.1 方法学考察第42-47页
    4.3 大鼠血浆中DSS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7-52页
        4.3.1 方法学考察第47-52页
    4.4 动物实验设计及样品处理第52-53页
        4.4.1 溶液的配制与制备第52页
        4.4.2 给药方案及样品采集第52-53页
        4.4.3 血样处理方法第53页
    4.5 测定结果第53-57页
        4.5.1 血样中DBZ测定结果第53-55页
        4.5.2 血样中DSS测定结果第55-57页
    4.6 讨论第57-58页
    4.7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PEG-DBZ-NLC的脑靶向性能研究第59-82页
    5.1 仪器与试药第59-60页
        5.1.1 试药第59-60页
        5.1.2 仪器第60页
        5.1.3 实验动物第60页
    5.2 方法学考察第60-66页
        5.2.1 色谱条件第60-61页
        5.2.2 方法的专属性第61-62页
        5.2.3 最低检测限的考察第62-63页
        5.2.4 标准曲线的制定第63-64页
        5.2.5 精密度考察第64页
        5.2.6 稳定性考察第64-65页
        5.2.7 回收率考察第65-66页
    5.3 探针回收率测定第66-72页
        5.3.1 透析液流速对探针回收率考察第66-68页
        5.3.2 不同药物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第68-70页
        5.3.3 探针回收率稳定性的考察第70-72页
    5.4 微透析实验的方法建立第72-74页
        5.4.1 人工脑脊液溶液的配制第72页
        5.4.2 脑探针的处理方法第72页
        5.4.3 透析部位的选取第72-73页
        5.4.4 脑部手术实验步骤第73-74页
    5.5 动物实验设计第74-75页
        5.5.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与制备第74页
        5.5.2 大鼠的分组与给药第74页
        5.5.3 微透析样品的采集第74-75页
        5.5.4 微透析样品的测定第75页
    5.6 测定结果第75-78页
    5.7 脑靶向性评价第78-79页
    5.8 讨论第79-81页
    5.9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结论与展望第82-83页
    结论第82页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87-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粪堆肥对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影响及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初步探究
下一篇:中国汉族人群多基因遗传位点与高原肺水肿易感性的关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