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5页 |
1.1 机动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 第18-27页 |
1.1.1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主要危害 | 第18-19页 |
1.1.2 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 第19页 |
1.1.3 机动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 | 第19-26页 |
1.1.4 机动车尾气中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1.2 车用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概述 | 第27-29页 |
1.2.1 车用堇青石整体式催化剂简介 | 第27页 |
1.2.2 堇青石的预处理 | 第27页 |
1.2.3 涂层及其制备 | 第27-28页 |
1.2.4 活性组分及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1.3 稀散元素催化剂的应用 | 第29-33页 |
1.3.1 稀散元素铼镓硒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9-30页 |
1.3.2 稀散元素铟及其化合物作为催化剂的应用 | 第30页 |
1.3.3 稀散元素铟化合物作为脱硝催化剂的优势 | 第30-3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意义 | 第33-35页 |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3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33-34页 |
1.4.3 论文的意义 | 第34-35页 |
第2章 SCR脱硝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筛选及制备 | 第35-55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5-38页 |
2.2.1 化学试剂 | 第35-3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6页 |
2.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2.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38页 |
2.3 稀散金属基(Re、In、Ga)催化剂的CO-SCR-NO性能 | 第38-42页 |
2.3.1 Re、In、Ga催化剂的CO-SCR-NO性能 | 第38-39页 |
2.3.2 In含量对CO-SCR-NO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3 In/γ-Al_2O_3催化剂的XRD和BET分析 | 第41-42页 |
2.4 添加过渡金属对In/γ-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53页 |
2.4.1 不同过渡金属对CO-SCR-NO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2-45页 |
2.4.2 Ag的含量对CO-SCR-NO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2.4.3 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BET和XRD分析 | 第48-51页 |
2.4.4 In8Ag8/Al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分析 | 第51-5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3章 铟基SCR脱硝催化剂载体的筛选及制备 | 第55-97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3.2.1 化学试剂 | 第5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56-57页 |
3.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57页 |
3.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7页 |
3.3 不同载体对催化剂CO-SCR-NO性能的影响 | 第57-64页 |
3.3.1 CA、TA、ZA为载体的催化剂制备 | 第57-58页 |
3.3.2 CA、TA、ZA为载体的催化剂的活性比较 | 第58-59页 |
3.3.3 CA、TA、ZA为载体的催化剂物相分析 | 第59-61页 |
3.3.4 CA、TA、ZA为载体的催化剂比表面和孔结构分析 | 第61-64页 |
3.4 TiO_2的含量对催化剂CO-SCR-NO性能的影响 | 第64-74页 |
3.4.1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制备 | 第64页 |
3.4.2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活性测试 | 第64-65页 |
3.4.3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BET分析 | 第65-68页 |
3.4.4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68-69页 |
3.4.5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表面形貌分析 | 第69-72页 |
3.4.6 不同TiO_2含量催化剂的H_2-TPR研究 | 第72-74页 |
3.5 钛铝载体上金属配比的选择 | 第74-87页 |
3.5.1 钛铝载体及负载催化剂的制备 | 第74页 |
3.5.2 钛铝载体上In和Ag的含量对CO-SCR-NO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3.5.3 钛铝载体上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BET分析 | 第76-79页 |
3.5.4 钛铝载体上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79-80页 |
3.5.5 钛铝载体上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TEM分析 | 第80-82页 |
3.5.6 钛铝载体上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分析 | 第82-84页 |
3.5.7 钛铝载体上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H_2-TPR分析 | 第84-86页 |
3.5.8 钛铝载体上不同In和Ag含量催化剂的FTIR分析 | 第86-87页 |
3.6 载体的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87-95页 |
3.6.1 载体的不同制备方法及相应催化剂的制备 | 第87页 |
3.6.2 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3.6.3 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比表面和孔结构的影响 | 第89-91页 |
3.6.4 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91-92页 |
3.6.5 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表面形态的影响 | 第92-93页 |
3.6.6 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93-94页 |
3.6.7 载体的制备方法对催化剂H_2-TPR曲线的影响 | 第94-9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4章 车用铟基催化剂的SCR脱硝性能研究 | 第97-118页 |
4.1 引言 | 第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9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97页 |
4.2.3 催化剂表征 | 第97-98页 |
4.2.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98页 |
4.3 焙烧温度对In8Ag8/15TA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98-103页 |
4.3.1 不同焙烧温度下In8Ag8/15TA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98-99页 |
4.3.2 不同焙烧温度下In8Ag8/15TA催化剂的BET分析 | 第99-101页 |
4.3.3 不同焙烧温度下In8Ag8/15TA催化剂的XRD分析 | 第101页 |
4.3.4 不同焙烧温度下In8Ag8/15TA催化剂的XPS分析 | 第101-102页 |
4.3.5 不同焙烧温度下In8Ag8/15TA催化剂的SEM分析 | 第102-103页 |
4.4 空速对In8Ag8/15TA催化剂CO-SCR-NO活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5 氧气浓度对In8Ag8/15TA催化剂CO-SCR-NO活性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6 CO浓度对In8Ag8/15TA催化剂CO-SCR-NO活性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7 H_2O和CO_2对In8Ag8/15TA催化剂CO-SCR-NO活性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4.8 In8Ag8/15TA催化剂的抗硫性 | 第107-108页 |
4.9 In8Ag8/15TA催化剂的稳定性 | 第108-110页 |
4.10 不同还原剂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4.11 H_2对In8Ag8/15TA催化剂上C_3H_6-SCR-NO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111-117页 |
4.11.1 H_2对催化剂In8Ag8/15TA活性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4.11.2 In8Ag8/15TA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表征 | 第113-115页 |
4.11.3 程序升温和降温循环反应 | 第115-116页 |
4.11.4 H_2对In8Ag8/15TA催化剂在C_3H_6-SCR-NO体系中的促进机理 | 第116-117页 |
4.12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车用铟基整体催化剂的制备及SCR脱硝性能 | 第118-136页 |
5.1 引言 | 第11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8-119页 |
5.2.1 化学试剂 | 第118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118-119页 |
5.2.3 溶胶的制备 | 第119页 |
5.2.4 涂层负载量计算及牢固度测定 | 第119页 |
5.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119页 |
5.3 堇青石的预处理 | 第119-123页 |
5.3.1 酸蚀预处理对堇青石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120页 |
5.3.2 草酸的浓度对堇青石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3.3 草酸处理时间对堇青石失重率及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5.4 溶胶的负载方法对TA涂层的影响 | 第123-130页 |
5.4.1 制备TA涂层的四种方法 | 第123页 |
5.4.2 浸渍时间和次数对TA涂层负载量的影响 | 第123-127页 |
5.4.3 负载方法对TA涂层牢固度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5.4.4 负载方法对TA涂层结构的影响 | 第128-130页 |
5.4.5 不同负载方法的重现性 | 第130页 |
5.5 活性组分的负载及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130-133页 |
5.5.1 活性组分的负载 | 第130页 |
5.5.2 浸渍时间和温度对活性组分负载的影响 | 第130-131页 |
5.5.3 负载活性组分后的微观结构分析 | 第131-133页 |
5.6 In8Ag8/15TA/CC整体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133-134页 |
5.6.1 整体催化剂与颗粒催化剂活性比较 | 第133页 |
5.6.2 In8Ag8/15TA/CC整体催化剂的小试试验 | 第133-13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6.1 结论 | 第136-138页 |
6.2 展望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6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68-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