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6-3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二 研究范围 | 第17页 |
三 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7-31页 |
四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五 创新点 | 第32-34页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渝东南土司的设置和内部权力结构 | 第34-74页 |
第一节 渝东南土司设置沿革考 | 第34-47页 |
一 渝东南土司区的自然环境 | 第34-37页 |
二 元代以前渝东南土司区的建置沿革 | 第37-43页 |
三 元明清时期渝东南土司的建置沿革 | 第43-47页 |
第二节 渝东南土司的族属和祖先身份的建构 | 第47-53页 |
一 渝东南土司族属问题辨析 | 第48-49页 |
二 渝东南土司祖先身份的建构 | 第49-53页 |
第三节 渝东南土司的职官设置 | 第53-64页 |
一 朝廷任命的渝东南土司职官 | 第53-59页 |
二 渝东南土司的自署职官 | 第59-64页 |
第四节 渝东南土司内部的权力结构 | 第64-74页 |
一 渝东南土司内部土官之间权力关系 | 第64-68页 |
二 渝东南土司内部纵向权力关系 | 第68-74页 |
第二章 明朝对渝东南土司的统辖方式 | 第74-118页 |
第一节 管理明代渝东南土司的地方机构 | 第74-82页 |
一 管理酉阳、平茶、邑梅、石耶、地坝诸司的基层机构 | 第74-77页 |
二 管理石砫土司的基层机构 | 第77-79页 |
三 川东道对渝东南土司的统辖 | 第79-82页 |
第二节 明代渝东南土司的里甲与赋税 | 第82-88页 |
一 渝东南土司内的里甲设置 | 第83-86页 |
二 渝东南土司的赋税征收 | 第86-88页 |
第三节 明代贵州、湖广二省对渝东南土司的兼制 | 第88-96页 |
一 贵州方面对渝东南土司的兼制 | 第88-93页 |
二 湖广方面对渝东南土司的兼制 | 第93-96页 |
第四节 明代渝东南土司的朝贡活动 | 第96-105页 |
一 明代土司朝贡的相关规定 | 第96-99页 |
二 渝东南土司朝贡的基本内容 | 第99-102页 |
三 各时期渝东南土司朝贡的特点 | 第102-105页 |
第五节 从土司间争端的处理看明朝对渝东南土司的统辖 | 第105-118页 |
一 明朝处理渝东南土司之间的争端 | 第106-109页 |
二 明朝处理酉阳土司与贵州土司之间的争端 | 第109-110页 |
三 明朝处理酉阳土司与永顺土司之间的争端 | 第110-118页 |
第三章 明代渝东南土司军事征调研究 | 第118-160页 |
第一节 军事征调的原因、程序以及赏罚措施 | 第118-130页 |
一 明朝征调渝东南土兵的原因 | 第119-120页 |
二 明朝征调渝东南土兵的程序 | 第120-126页 |
三 明朝对渝东南土兵的赏罚措施 | 第126-130页 |
第二节 石砫土司参与平播战争诸问题考实 | 第130-139页 |
一 石砫土兵入播参战兵力考 | 第131-133页 |
二 金竹等七寨大捷考 | 第133-135页 |
三 李化龙隐匿马千乘夫妇战功说补考 | 第135-138页 |
四 土官冉荩之死考 | 第138-139页 |
第三节 渝东南土司参与万历朝鲜之战、援辽之战诸问题考 | 第139-153页 |
一 渝东南土司参与万历朝鲜之战考 | 第139-143页 |
二 万历四十六年明朝征调酉阳土兵援辽考 | 第143-145页 |
三 万历四十七年明朝征调酉阳、石砫二土司兵决策过程考 | 第145-151页 |
四 石砫土兵与江浙兵斗殴事件考 | 第151-153页 |
第四节 渝东南土司军事征调的特点 | 第153-160页 |
一 从时间分布来看,呈现出前疏后密的特点 | 第153页 |
二 从结果来看,军事征调有助于渝东南土司实力的提升 | 第153-155页 |
三 从征调区域来看,多位于王朝内地各省的边缘地带 | 第155-156页 |
四 从领兵土官身份来看,以土官为主、族人与大姓为辅 | 第156-160页 |
第四章 明代渝东南土司“家”“国”利益的博弈 | 第160-186页 |
第一节 纳贡从征与为乱地方 | 第160-167页 |
一 纳贡从征,以扬王休 | 第161-163页 |
二 阴党残苗,屡攻衙门 | 第163-167页 |
第二节 从协助平叛到对抗朝廷 | 第167-174页 |
一 利益一致,助明平叛 | 第167-171页 |
二 利益相悖,对抗官府 | 第171-174页 |
第三节 从首鼠两端到誓死卫国 | 第174-186页 |
一 捐躯图报还是羁留出关 | 第175-178页 |
二 首倡大义还是无意援省 | 第178-181页 |
三 秦氏“富贵已极”之下的尽忠报国 | 第181-186页 |
第五章 清朝对渝东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与治理 | 第186-224页 |
第一节 清代渝东南土司改土归流的原因 | 第186-192页 |
一 土司骄横不法、与中央的矛盾愈加尖锐 | 第186-188页 |
二 清朝实现全面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 第188-189页 |
三 清朝开辟苗疆的需要 | 第189-190页 |
四 清朝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 第190-192页 |
第二节 渝东南土司改土归流的过程 | 第192-205页 |
一 清朝对酉阳土司改流时机的选择 | 第193-196页 |
二 酉阳、平茶、邑梅、石耶、地坝五土司改土归流的过程 | 第196-202页 |
三 石砫土司改土归流的步骤 | 第202-205页 |
第三节 改流之后清朝对渝东南土司家族的处理 | 第205-211页 |
一 改流后酉阳、平茶、邑梅、石耶、地坝五土司家族的去向 | 第206-208页 |
二 改流后石砫土司家族的去向 | 第208-211页 |
第四节 改流后清朝对渝东南土司区的治理 | 第211-224页 |
一 建立和完善赋税征收体系 | 第211-216页 |
二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 第216-219页 |
三 发展教育、移风易俗、建立地方官学 | 第219-224页 |
结语 | 第224-228页 |
附表 | 第228-238页 |
参考文献 | 第238-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256-257页 |
致谢 | 第257-2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