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3-29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14-17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四、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五、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一章 辽代封爵制度的确立与演变 | 第29-59页 |
第一节 辽朝以前封爵制度的发展演变 | 第29-33页 |
一、辽以前封爵制度沿革 | 第29-32页 |
二、相关制度的变革 | 第32页 |
三、宋朝封爵制度 | 第32-33页 |
第二节 辽代封爵制度的确立与推进 | 第33-41页 |
一、太祖时的封号行为 | 第33-34页 |
二、太宗朝确立封爵制度 | 第34-38页 |
三、世宗、穆宗时对封爵制度的推进 | 第38-41页 |
第三节 辽代封爵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第41-50页 |
一、景宗时爵制的发展 | 第41-44页 |
二、圣宗时爵制的完善 | 第44-47页 |
三、兴宗时爵制的繁盛 | 第47-50页 |
第四节 辽代封爵制度的变革与衰微 | 第50-59页 |
一、道宗时爵制的变革 | 第50-54页 |
二、天祚帝时爵位封授的混乱 | 第54-59页 |
第二章 辽代国号王爵和特殊王爵 | 第59-103页 |
第一节 国号王爵的封授 | 第59-72页 |
一、国号王爵的形式及等级 | 第59-61页 |
二、国号王爵封授的基本状况 | 第61-65页 |
三、国号王爵封授对象 | 第65-67页 |
四、国号王爵封授标准 | 第67-72页 |
第二节 王爵的国号序列 | 第72-88页 |
一、国号使用状况 | 第72-74页 |
二、国号之序列 | 第74-88页 |
第三节 国号王爵封授考补 | 第88-97页 |
一、关于辽代一字王、一字国王封授记载混淆的考辨 | 第88-91页 |
二、关于辽代国号王爵封授记载错讹不清的考补 | 第91-97页 |
第四节 特殊王爵 | 第97-103页 |
一、特殊王爵及其封授 | 第97-99页 |
二、特殊王爵封授考补 | 第99-103页 |
第三章 辽代郡王爵 | 第103-125页 |
第一节 郡王封号 | 第103-111页 |
一、郡王封号及其特点 | 第103-109页 |
二、郡王封号的等第关系 | 第109-111页 |
第二节 郡王爵位的封授 | 第111-120页 |
一、郡王爵位封授的基本状况 | 第111-113页 |
二、郡王封授对象、封授标准 | 第113-120页 |
第三节 郡王封授考补 | 第120-125页 |
第四章 辽代五等爵 | 第125-153页 |
第一节 五等爵爵级和封号 | 第125-135页 |
一、五等爵爵级 | 第125-131页 |
二、五等爵封号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五等爵的封授 | 第135-147页 |
一、国公爵的封授 | 第136-138页 |
二、其他五等爵位的封授 | 第138-147页 |
第三节 五等爵封授考补 | 第147-153页 |
一、韩德枢等人的封爵时间考 | 第147-149页 |
二、王绍的爵位考 | 第149-150页 |
三、王庭鹗、王睿的爵位考 | 第150-153页 |
第五章 辽代爵制管理 | 第153-175页 |
第一节 升降爵制度 | 第153-159页 |
一、爵位的进封 | 第153-156页 |
二、爵位削降和复爵 | 第156-158页 |
三、袭爵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封爵的食邑制度 | 第159-167页 |
一、各级爵位的食邑 | 第160-166页 |
二、各级爵位的食实封比例 | 第166-167页 |
第三节 封爵与职官 | 第167-175页 |
结语 | 第175-185页 |
一、辽代封爵制度的特点 | 第175-178页 |
二、辽代封爵制度的作用和局限性 | 第178-183页 |
三、辽代封爵制度的影响 | 第183-185页 |
附表1 辽代国号王封授表 | 第185-197页 |
附表2 辽代郡王封授表 | 第197-203页 |
附表3 辽代国公封授表 | 第203-207页 |
附表4 辽代国公以下五等爵封授表(带郡、县封号者) | 第207-219页 |
附表5 不详郡、县号的五等爵封授表 | 第219-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35-236页 |
后记 | 第236-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