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19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 农村金融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1.1 农村金融体系 | 第22页 |
2.1.2 普惠金融 | 第22页 |
2.1.3 村镇银行 | 第22-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2.2.1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3页 |
2.2.2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3 四川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3.1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总体概况 | 第24-25页 |
3.1.1 我国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和分布状况 | 第24-25页 |
3.1.2 我国村镇银行发挥的作用 | 第25页 |
3.1.3 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 | 第25页 |
3.2 四川省村镇银行发展的总体概况 | 第25-29页 |
3.3 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市场结构 | 第29-32页 |
3.3.1 机构规模 | 第29-30页 |
3.3.2 进入壁垒 | 第30-31页 |
3.3.3 市场份额 | 第31-32页 |
3.3.4 市场分布 | 第32页 |
3.4 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市场行为分析 | 第32-34页 |
3.4.1 从业人员与网点数 | 第32-33页 |
3.4.2 储蓄存款与贷款 | 第33-34页 |
3.4.3 基础设施及服务 | 第34页 |
3.5 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市场绩效分析 | 第34-38页 |
3.5.1 核心资本充足率 | 第34-35页 |
3.5.2 盈利能力 | 第35-37页 |
3.5.3 补贴利润率 | 第37-38页 |
4 四川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38-48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8-41页 |
4.1.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 第38页 |
4.1.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设置 | 第38-41页 |
4.1.3 样本选取 | 第41页 |
4.2 四川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 第41-47页 |
4.2.1 四川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初始数据 | 第41-42页 |
4.2.2 四川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 第42-47页 |
4.3 评价结果 | 第47-48页 |
5 四川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48-55页 |
5.1 村镇银行数量和网点相对不足 | 第48-49页 |
5.2 村镇银行金融服务人才匮乏 | 第49-51页 |
5.2.1 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 第49-50页 |
5.2.2 人才招聘开展困难 | 第50-51页 |
5.2.3 人才结构不合理 | 第51页 |
5.3 金融监管不力,定位出现偏差 | 第51-53页 |
5.3.1 设立地区偏差 | 第51-52页 |
5.3.2 业务开展偏差 | 第52页 |
5.3.3 监管出现偏差 | 第52-53页 |
5.4 依赖补贴优惠政策,自主运营艰难 | 第53-54页 |
5.5 村镇银行经营水平参差不齐 | 第54-55页 |
6 促进四川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5-58页 |
6.1 加快四川省村镇银行增量改革 | 第55页 |
6.2 建立健全村镇银行人才选拔培育机制 | 第55-56页 |
6.3 加强金融监管,明确市场定位 | 第56-57页 |
6.4 科学的给予政策扶持,提高村镇银行自主经营能力 | 第57页 |
6.5 加强村镇银行间学习交流,促进管理水平提高 | 第57-58页 |
7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