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 1.1 Cu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 第15-16页 |
| 1.2 苋科植物在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第16页 |
| 1.3 有机螯合剂在重金属植物修复中应用及潜在风险 | 第16-17页 |
| 1.4 生物质炭(BC)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 1.4.1 生物质炭(BC)对重金属的去除 | 第17页 |
| 1.4.2 生物质炭(BC)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 1.5 BC抑制重金属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9-23页 |
| 1.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页 |
| 1.6.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9-23页 |
| 第二章 柳木生物质炭(BC)对Cu的吸附解吸特性 | 第23-31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2.1.1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2.1.2 生物质炭(BC)的制备 | 第23页 |
| 2.1.3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2.1.4 数据分析 | 第24-25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5-28页 |
| 2.2.1 生物质炭(BC)对Cu~(2+)的吸附等温线 | 第25-26页 |
| 2.2.2 pH对生物质炭(BC)吸附解吸Cu~(2+)影响 | 第26页 |
| 2.2.3 生物质炭(BC)对Cu~(2+)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 第26-28页 |
| 2.2.4 Cu~(2+)吸附对生物质炭(BC)红外光谱的影响 | 第28页 |
| 2.3 小结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生物质炭(BC)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土壤体系Cu迁移富集影响研究 | 第31-41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 3.1.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3.1.2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 3.1.3 测定方法 | 第32-33页 |
| 3.1.4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0页 |
| 3.2.1 生物质炭(BC)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33-34页 |
| 3.2.2 生物质炭(BC)对Cu污染土壤反枝苋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3.2.3 生物质炭(BC)对反枝苋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5页 |
| 3.2.4 生物质炭(BC)对土壤中Cu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 第35-38页 |
| 3.2.5 生物质炭(BC)对反枝苋不同组织中Cu富集的影响 | 第38-39页 |
| 3.2.6 生物质炭(BC)对土壤植物体系中Cu运移影响机理 | 第39-40页 |
| 3.3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EDTA和柠檬酸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土壤体系Cu迁移富集影响研究 | 第41-51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 4.1.1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 4.1.2 试验设计 | 第41页 |
| 4.1.3 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 4.1.4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4.2 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 4.2.1 EDTA和柠檬酸对不同Cu质量分数条件下反枝苋生长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2.2 EDTA和柠檬酸对反枝苋根、茎、叶及地上部分Cu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 4.2.3 EDTA和柠檬酸对反枝苋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的影响 | 第44-45页 |
| 4.2.4 EDTA和柠檬酸对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Cu含量及形态的影响 | 第45-48页 |
| 4.2.5 机理讨论 | 第48-49页 |
| 4.3 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