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程序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一、"两法"衔接程序的概念、特征与模式 | 第15-22页 |
(一) "两法"衔接程序的概念 | 第15-16页 |
1、"两法"的概念 | 第15页 |
2、"两法"衔接程序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两法"衔接程序的特征 | 第16-17页 |
1、衔接主体的多元性 | 第16页 |
2、衔接范围的广泛性 | 第16页 |
3、衔接方式的双向性 | 第16-17页 |
(三) "两法"衔接程序的模式 | 第17-22页 |
1、行政系统的"内衔接"模式 | 第17-19页 |
2、行政系统的"外衔接"模式 | 第19-22页 |
二、"两法"衔接程序的基本理论 | 第22-27页 |
(一) 行政法治理论 | 第22-23页 |
(二) 行政刑法理论 | 第23-25页 |
(三) 行政裁量理论 | 第25-27页 |
三、"两法"衔接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27-31页 |
(一) "两法"衔接程序的现行规定 | 第27-29页 |
1、法律方面的规定 | 第27页 |
2、行政法规方面的规定 | 第27页 |
3、部门规章的规定 | 第27-28页 |
4、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28页 |
5、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 第28-29页 |
(二) "两法"衔接程序的规定之缺陷 | 第29-31页 |
1、法律条文内容不明确 | 第29页 |
2、现行立法缺乏可操作性 | 第29页 |
3、缺乏移送程序的规定 | 第29-30页 |
4、法律位阶低 | 第30页 |
5、监督内容缺失 | 第30-31页 |
四、"两法"衔接程序的实践现状 | 第31-36页 |
(一) "两法"衔接程序的地方实践 | 第31-32页 |
1、上海模式 | 第31页 |
2、四川模式 | 第31-32页 |
3、北京模式 | 第32页 |
(二) "两法"衔接程序的主要问题 | 第32-36页 |
1、行政执法机关怠送涉嫌犯罪的案件 | 第33页 |
2、行政执法证据在刑事司法中转化困难 | 第33-34页 |
3、行政配合不力局限了衔接工作的开展 | 第34-35页 |
4、相关配套措施处于虚置的地位 | 第35-36页 |
五、完善"两法"衔接程序的基本建议 | 第36-47页 |
(一) "两法"衔接的程序完善 | 第36-44页 |
1、案件移送的主体 | 第36-37页 |
2、案件移送的标准 | 第37-39页 |
3、案件移送的材料 | 第39页 |
4、案件移送的方式 | 第39-40页 |
5、案件移送的步骤与顺序 | 第40页 |
6、案件移送的期限 | 第40页 |
7、案件的回流 | 第40-43页 |
8、监督和责任追究 | 第43-44页 |
(二) "两法"衔接的保障措施完善 | 第44-47页 |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 第44-45页 |
2、建立网上信息共享机制 | 第45-46页 |
3、建立考核机制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参考政策法规 | 第50-5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个人简况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