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引言第14-15页
一、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基础理论第15-21页
    (一) 行政裁量的界定第15-17页
    (二) 行政裁量基准定义第17-18页
    (三) 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的引出第18-19页
    (四) 完善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的必要性第19-20页
        1、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第19页
        2、固化成果、减少失误第19-20页
        3、弥合分歧、融洽关系第20页
    (五) 行政裁量基准建设的历史发展第20-21页
二、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现状和存在问题第21-32页
    (一) 自我生成模式介绍第21-25页
    (二) 公众参与生成模式介绍第25-26页
    (三) 上下互动生成模式介绍第26-27页
    (四) 当前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下制定行政裁量基准的缺点和不足第27-30页
        1、"两乱"是指制定主体权限乱和制定规则名称乱第27-28页
        2、"两多"是指制定内容冲突多和制定权限冲突多第28-29页
        3、"两少"是指非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定少和执行工作创新性少第29-30页
        4、"一不畅"是指贯彻不畅第30页
    (五) 现有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建设工作缺点和不足的原因分析第30-32页
        1、行政机关"本位意识"干扰行政裁量基准建设工作第30页
        2、传统政治文化对公众参与的束缚第30-31页
        3、缺乏公众参与的有效组织第31-32页
三、完善我国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有关要素第32-47页
    (一) 确定行政裁量基准制定原则第32-33页
        1、比例原则第32页
        2、行政参与原则第32-33页
        3、行政效率原则第33页
    (二) 完善行政裁量基准制定主体建设第33-39页
        1、行政机关牵头第33-36页
        2、专家科学论证第36-39页
        3、公众有序参与第39页
    (三) 明晰行政裁量基准制定技术第39-44页
        1、划分阶次技术第40-41页
        2、情节细化技术第41-42页
        3、数字模式技术第42-43页
        4、信息化技术第43-44页
    (四) 行政裁量基准配套制度分析第44-47页
        1、拓展信息公开制度第44-45页
        2、提升听证制度权重第45页
        3、建设利益代表参与制度第45-46页
        4、完善定期修订制度第46-47页
四、行政裁量基准生成模式的重构第47-53页
    (一) 时间维运用方法第48-49页
        1、规划阶段第48页
        2、拟定方案第48页
        3、研制阶段第48-49页
        4、生产阶段第49页
        5、安装阶段第49页
        6、运行阶段第49页
        7、更新阶段第49页
    (二) 逻辑维运用方法第49-51页
        1、明确问题第50页
        2、系统指标设计阶段第50页
        3、系统方案的综合第50页
        4、系统分析第50-51页
        5、系统优化第51页
        6、决策分析第51页
        7、实施计划第51页
    (三) 知识维运用方法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6页
参考政策法规第56-59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个人简况第61-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研究
下一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