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arct | 第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50页 |
第一节 研究主题 | 第19-2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0-26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9-41页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9-35页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35-39页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案 | 第41-47页 |
一、研究目标、内容 | 第41-42页 |
二、研究思路、方法 | 第42-46页 |
三、结构安排 | 第46-47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 | 第47-50页 |
第二章 技术标准与国际贸易概述 | 第50-88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50-63页 |
一、技术标准的概念 | 第50-55页 |
二、技术标准的分类 | 第55-60页 |
三、国际贸易的概念与分类 | 第60-63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63-69页 |
一、技术差距论 | 第64-65页 |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 | 第65-66页 |
三、内生增长贸易理论 | 第66-67页 |
四、竞争优势理论 | 第67-69页 |
第三节 技术标准的由来、演变及动因 | 第69-82页 |
一、技术标准的由来及演变 | 第69-71页 |
二、技术标准的形成与动因 | 第71-76页 |
三、技术标准的经济性质 | 第76-78页 |
四、技术标准的经济影响 | 第78-82页 |
第四节 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第82-88页 |
一、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标准 | 第82-83页 |
二、技术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 第83-85页 |
三、全球自由贸易环境下技术标准的发展趋势 | 第85-88页 |
第三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分析 | 第88-127页 |
第一节 技术标准与技术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 第88-100页 |
一、技术是贸易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 第88-91页 |
二、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链 | 第91-95页 |
三、技术标准是技术创新成果实现实用的关键环节 | 第95-97页 |
四、案例分析:华为崛起与其技术创新、技术标准之发展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技术标准与产业发展链,及其对贸易竞争优势的影响 | 第100-112页 |
一、贸易竞争优势和生产力优势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二、质量是实现技术与生产力转化的决定因素之一 | 第102-107页 |
三、技术标准、产品质量阶梯与产业发展 | 第107-110页 |
四、案例分析:德国制造,质量为本、创新为基、标准为先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与专利,及其对贸易竞争劣势的影响 | 第112-123页 |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其成因、危害 | 第112-115页 |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技术性贸易垄断的关系 | 第115-116页 |
三、技术性贸易垄断及其成因、危害 | 第116-121页 |
四、案例分析:高通公司的专利、标准、产业垄断之路 | 第121-123页 |
第四节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模型 | 第123-127页 |
一、理论模型 | 第123-125页 |
二、研究假设 | 第125-127页 |
第四章 技术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127-142页 |
第一节 国际标准影响国际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127-133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27-128页 |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28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28-131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31-133页 |
五、结论 | 第133页 |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影响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 第133-140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34页 |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34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34-137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37-140页 |
五、结论 | 第140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五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142-166页 |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地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42-150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42页 |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42-143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43-144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44-150页 |
五、结论 | 第150页 |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 第150-158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51页 |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51-152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52-154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54-156页 |
五、结论 | 第156-158页 |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美、中日、中德贸易影响的分析 | 第158-163页 |
一、基于美、日、德国家标准的分析 | 第158-161页 |
二、基于美、日、德技术创新的分析 | 第161-163页 |
三、结论 | 第163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63-166页 |
第六章 技术标准对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实证分析 | 第166-186页 |
第一节 国际标准对国际贸易中商品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66-175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66-167页 |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67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67-172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72-175页 |
五、结论 | 第175页 |
第二节 中国国家标准对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影响的分析 | 第175-181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75页 |
二、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第175-176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76-179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79-180页 |
五、结论 | 第180-181页 |
第三节 美、日、德国家标准对中国不同商品结构的影响 | 第181-184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181页 |
二、模型设定 | 第181-182页 |
三、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第182-184页 |
四、实证结果与检验分析 | 第18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84-186页 |
第七章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分析 | 第186-207页 |
第一节 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 第186-192页 |
一、减少和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 | 第186-188页 |
二、采用国际标准 | 第188页 |
三、政府有限干预 | 第188-189页 |
四、非歧视 | 第189-190页 |
五、WTO第一案——委内瑞拉和巴西诉美国汽油标准案评析 | 第190-192页 |
第二节 发达国家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 第192-197页 |
一、技术标准是一种公共政策工具 | 第193页 |
二、标准战略旨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 第193-194页 |
三、标准体制适应贸易发展需要 | 第194-195页 |
四、标准、创新、质量同步推进 | 第195-196页 |
五、技术标准实施保障体系完善 | 第196-197页 |
第三节 中国技术标准政策特征 | 第197-201页 |
一、法制为“计划经济型” | 第197-198页 |
二、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 | 第198-199页 |
三、积极推行采用国际标准 | 第199-200页 |
四、技术标准体系“生产型” | 第200-201页 |
第四节 中外技术标准政策差异 | 第201-207页 |
一、政府主导的标准体制与市场关联弱 | 第201-203页 |
二、重采用国际标准、轻国际标准制定 | 第203-204页 |
三、技术创新、技术标准未有效衔接 | 第204-205页 |
四、技术标准保障体系不完备 | 第205-207页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207-23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207-209页 |
第二节 中国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之构建 | 第209-219页 |
一、自贸区技术标准政策特点 | 第209-210页 |
二、世界三大自贸区政策特征及启示 | 第210-214页 |
三、中国自贸区现有政策之不足 | 第214-216页 |
四、政策构建之目标、架构、原则 | 第216-219页 |
第二节 发挥技术标准的积极促进作用 | 第219-224页 |
一、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 | 第220-221页 |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相结合 | 第221-222页 |
三、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 第222-223页 |
四、推进中国标准的国际化 | 第223-224页 |
第三节 抑制技术标准的消极阻碍作用 | 第224-227页 |
一、完善标准实施监督 | 第224-225页 |
二、加快竞争政策制定 | 第225页 |
三、规制技术标准垄断 | 第225-226页 |
四、加强标准信息传递 | 第226-227页 |
第四节 建立技术保障体系 | 第227-230页 |
一、制定技术保障政策 | 第227页 |
二、建立综合保障机制 | 第227-228页 |
三、统筹协调保障组织 | 第228-229页 |
四、支持企业成为主体 | 第229-230页 |
结语 | 第230-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40页 |
致谢 | 第240-2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