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人们对体质健康和生活方式问题的探究 | 第11页 |
·校园行人的权利受到威胁 | 第11-12页 |
·校园步行环境缺乏活力支持 | 第1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研究难点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大学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基础研究 | 第17-36页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7-18页 |
·步行系统 | 第17页 |
·步行环境 | 第17页 |
·步行适宜性 | 第17页 |
·体力活动 | 第17-18页 |
·相关理论阐释 | 第18-21页 |
·新城市主义方式 | 第18-19页 |
·“社会生态模型”理论 | 第19-20页 |
·交通宁静化和共享街道理论 | 第20-21页 |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1页 |
·步行环境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1-23页 |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1-22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现状 | 第22-23页 |
·大学校园行人出行需求及其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校园行人出行需求分析 | 第23-26页 |
·步行交通的需求 | 第23-25页 |
·步行休闲的需求 | 第25页 |
·步行健身的需求 | 第25-26页 |
·步行购物的需求 | 第26页 |
·体力活动和行人行为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物理环境因素 | 第26页 |
·生物气候因素 | 第26-27页 |
·社会因素 | 第27页 |
·生理条件影响 | 第27页 |
·心理因素 | 第27-28页 |
·大学校园户外步行环境分析 | 第28-36页 |
·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组织模式 | 第28-29页 |
·校园功能分区与步行活动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的历史沿革 | 第30-34页 |
·国外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的历史演变 | 第30-32页 |
·中国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的历史演变 | 第32-34页 |
·校园步行适宜性环境要素分类 | 第34-36页 |
·路径质量 | 第34-35页 |
·环境变量 | 第35-36页 |
3 杭州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现状调研 | 第36-96页 |
·调研对象 | 第36-52页 |
·调研对象的选取 | 第36-37页 |
·校园概况 | 第37-52页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 | 第37-38页 |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 第38-40页 |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 第40-42页 |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 | 第42-43页 |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 第43-45页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第45-46页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第46-48页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 第48-49页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第49-50页 |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第50-52页 |
·调查方法 | 第52页 |
·调研内容 | 第52-53页 |
·调研结果分析 | 第53-96页 |
·一般情况 | 第53-55页 |
·杭州高校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现状分析 | 第55-82页 |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东区 | 第55-57页 |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 | 第57-59页 |
·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 第59-61页 |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 | 第61-64页 |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 第64-66页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第66-69页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第69-72页 |
·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 | 第72-74页 |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 第74-77页 |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第77-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人们步行出行意愿影响因素 | 第82-84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82页 |
·主成分计算结果 | 第82-84页 |
·主成分结果分析 | 第84页 |
·行人对校园步行户外环境要求特征 | 第84-87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84-85页 |
·聚类变量的选择 | 第85页 |
·聚类计算结果 | 第85页 |
·聚类结果的解释 | 第85-87页 |
·高校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感知质量评价体系 | 第87-94页 |
·指标选取及赋值方法 | 第87-88页 |
·灰色关联法计算步骤 | 第88-89页 |
·步行适宜性灰色关联计算结果 | 第89-93页 |
·步行适宜性与环境感知的关联结果阐释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4 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 第96-110页 |
·校园步行适宜性户外环境规划设计原则 | 第96-98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96页 |
·安全性原则 | 第96页 |
·舒适性原则 | 第96-97页 |
·人性化尺度原则 | 第97页 |
·人文与生态性原则 | 第97-98页 |
·校园户外步行适宜性环境规划设计策略 | 第98-110页 |
·校园可促进人们步行体力活动措施问卷 | 第98页 |
·步行路径设计策略 | 第98-101页 |
·连接度高的交通网络结构 | 第98-99页 |
·适宜的道路宽度 | 第99-100页 |
·学校出入口与城市安全衔接 | 第100页 |
·充分发挥道路的景观作用 | 第100-101页 |
·激发步行道二次空间的活力 | 第101页 |
·步行空间设计策略 | 第101-105页 |
·土地混合使用和弹性控制 | 第101-102页 |
·公共空间的多层次化 | 第102页 |
·多元性的开放空间 | 第102-103页 |
·空间与自然相依托 | 第103-104页 |
·建筑灰空间的步行诱导功能 | 第104-105页 |
·环境设施设计策略 | 第105-108页 |
·环境设施的通用性设计 | 第105页 |
·室外家具的规划与设计 | 第105-107页 |
·停车场的建设与管理 | 第107-108页 |
·完善校园道路交通设施 | 第108页 |
·政府政策诱导和步行公共意识驱动策略 | 第108-110页 |
·建立政策驱动保障制度,加大项目财政支持 | 第108页 |
·搭建步行校园公众参与平台 | 第108-109页 |
·多方互动,宣传健康步行意识 | 第109-110页 |
5 结语 | 第110-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第115-117页 |
附录二:问卷调查 | 第117-119页 |
个人简介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