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2-15页 |
三、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 第15-17页 |
(一) 创新点 | 第15页 |
(二) 难点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德鲁克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 | 第17-27页 |
一、管理学界对人、组织和社会关系问题研究历史回顾 | 第17-18页 |
二、人、组织和社会关系:德鲁克管理哲学体系研究的核心 | 第18-25页 |
(一) 德鲁克的人、组织和社会关系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8-20页 |
(二) 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构建人、组织和社会平衡机制 | 第20-21页 |
(三)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自觉独立人与构建创新组织社会机制 | 第21-22页 |
(四) 人本管理: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社会管理机制 | 第22页 |
(五) 实践:构建人、组织和社会关系实证研究体制 | 第22-23页 |
(六) 知识管理:构建知识人、知识组织和知识社会关系体系 | 第23-25页 |
三、人、组织和社会关系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一) 德鲁克管理哲学体系的逻辑线索 | 第25页 |
(二) 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德鲁克管理哲学关于人、组织和社会的矛盾关系 | 第27-31页 |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 | 第27-28页 |
二、付出和回报 | 第28页 |
三、生存需要和精神追求 | 第28-29页 |
四、组织和社会的内部成员之间 | 第29页 |
五、组织和社会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德鲁克管理哲学关于人、组织和社会统一共生关系 | 第31-35页 |
一、下一个社会:人、组织和社会的新融合 | 第31-32页 |
二、人、组织和社会关系新变化 | 第32-34页 |
(一) 知识工作者地位上升 | 第32页 |
(二) 体力劳动者地位下降 | 第32-33页 |
(三) 人员流动性增强 | 第33页 |
(四) 专业化的人与多元化组织的社会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德鲁克对人、组织和社会关系哲学阐释的深层意蕴 | 第35-49页 |
一、人、组织和社会管理哲学的合理性 | 第35-38页 |
(一) 人、组织和社会管理哲学以管理实践为基础 | 第35页 |
(二) 人、组织和社会管理哲学以多种理论为依托 | 第35-38页 |
二、德鲁克的人、组织和社会管理哲学的精髓和价值 | 第38-44页 |
(一) 崇尚实践经验 | 第38页 |
(二) 正确定位组织和社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第38-40页 |
(三) 正确定位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 第40-44页 |
三、管理的真实意蕴 | 第44-47页 |
(一) 实现社会生态平衡 | 第45页 |
(二) 实现人类幸福存在 | 第45-46页 |
(三) 参透人类存在终极价值 | 第46-47页 |
四、对中国管理哲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 第47-48页 |
五、对中国管理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