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底栖动物生态类群的划分 | 第15-16页 |
·大型底栖动物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国外大型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国内关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 | 第17-18页 |
·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组成多样性 | 第20-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调查站位及采样方法 | 第20-21页 |
·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结果 | 第22-34页 |
·种类组成 | 第22-23页 |
·生物量及数量组成 | 第23-26页 |
·优势种 | 第26-29页 |
·多样性 | 第29-34页 |
·物种丰富度指数 | 第29-30页 |
·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 | 第30-32页 |
·物种均匀度指数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第34-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群落结构聚类 | 第34页 |
·BOPA指数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37页 |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 第35-36页 |
·BOPA指数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功能群研究 | 第37-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结果 | 第37-40页 |
·功能群的种类组成 | 第37-38页 |
·功能群的季节变化 | 第38-40页 |
第五章 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特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40-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采样方法 | 第40页 |
·海水化学分析 | 第40页 |
·沉积物分析 | 第40-41页 |
·结果 | 第41-44页 |
·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 第41-42页 |
·与沉积物因子的关系 | 第42页 |
·与沉积物粒度的关系 | 第42-44页 |
第六章 黄河口海域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 第44-5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调查站位及采样方法 | 第44-45页 |
·沉积物分析 | 第45页 |
·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优势种 | 第45-46页 |
·ABC曲线 | 第46页 |
·BOPA指数 | 第46页 |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 第46页 |
·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5页 |
·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 | 第47-49页 |
·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生境评价 | 第50-52页 |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 第52-55页 |
第七章 讨论 | 第55-61页 |
·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变化 | 第55-56页 |
·种类组成及资源量空间分布变化 | 第55页 |
·生物多样性 | 第55-56页 |
·群落结果特性分析 | 第56页 |
·环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莱州湾大型底栖生物功能群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57-58页 |
·功能群营养级和食物网 | 第57-58页 |
·功能群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第58页 |
·保护建议 | 第58页 |
·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生态学分析 | 第58-61页 |
·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特性 | 第58-59页 |
·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健康评价 | 第59页 |
·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5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