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页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22页 |
·稳定同位素及表达 | 第13-14页 |
·同位素分馏 | 第14页 |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土壤蒸发过程中~(18)O的分馏 | 第15-16页 |
·植物蒸腾过程中~(18)O的分馏 | 第16-17页 |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 | 第17-19页 |
·存在问题 | 第19-22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2-24页 |
·地理位置 | 第22页 |
·土壤与地貌 | 第22页 |
·气候和水文 | 第22页 |
·植被概况 | 第22-24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36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植物、土壤与降雨样品采集、测定与计算 | 第26-30页 |
·侧柏林分大气水汽同位素δ~(18)O原位监测 | 第30-33页 |
·常规要素观测及数据处理 | 第33-36页 |
4 侧柏林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36-52页 |
·不同高度侧柏林大气水汽浓度变化 | 第36-39页 |
·不同高度侧柏林大气水汽浓度日变化 | 第36-38页 |
·不同高度侧柏林大气水汽浓度季节变化 | 第38-39页 |
·不同高度侧柏林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 第39-42页 |
·不同高度侧柏林大气水汽δ~(18)O日变化 | 第39-41页 |
·不同高度侧柏林大气水汽δ~(18)O季节变异 | 第41-42页 |
·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间关系 | 第42-47页 |
·降雨与大气水汽δ~(18)O的关系 | 第43页 |
·大气水汽浓度与大气水汽δ~(18)O的关系 | 第43-45页 |
·大气温度与大气水汽δ~(18)O的关系 | 第45-46页 |
·水汽压亏缺VPD与大气水汽δ~(18)O的关系 | 第46-47页 |
·侧柏林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 | 第47-50页 |
·小节 | 第50-52页 |
5 侧柏林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52-68页 |
·侧柏林表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 第52-59页 |
·侧柏林表层土壤水δ~(18)O日变化 | 第52-54页 |
·侧柏林表层土壤水δ~(18)O季节变化 | 第54-55页 |
·侧柏林表层土壤水δ~(18)O影响因素 | 第55-59页 |
·侧柏林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 | 第59-63页 |
·侧柏林土壤蒸发水汽δ_E日变化 | 第59-61页 |
·侧柏林土壤蒸发水汽δ_E季节变化 | 第61-63页 |
·侧柏林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因素 | 第63-66页 |
·相对湿度对土壤蒸发水汽δ_E的影响 | 第63-64页 |
·空气相对湿度对土壤蒸发水汽δ_E的影响 | 第64-65页 |
·大气水汽浓度对土壤蒸发水汽δ_E的影响 | 第65-66页 |
·小节 | 第66-68页 |
6 侧柏林植物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68-78页 |
·侧柏林植物枝条水稳定同位素变化 | 第68-71页 |
·侧柏林植物枝条水δ~(18)O日变化 | 第68-69页 |
·侧柏林植物枝条水δ~(18)O季·节变化 | 第69-71页 |
·侧柏林植物枝条水稳定同位素组成影响因素 | 第71-76页 |
·侧柏林土壤含水量对植物枝条水δ~(18)O的影响 | 第71-73页 |
·降水、土壤水δ~(18)O对植物枝条水δ~(18)0的影响 | 第73-75页 |
·降水、土壤水与植物枝条水δ~(18)O和δD的关系 | 第75-76页 |
·小结 | 第76-78页 |
7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侧柏林蒸散通量 | 第78-86页 |
·侧柏林水分通量组分比例构成 | 第78-81页 |
·侧柏林分蒸散通量区分 | 第81-83页 |
·单株木蒸腾量计算及林分尺度转换 | 第81-82页 |
·侧柏林分蒸散通量区分 | 第82-83页 |
·小节 | 第83-86页 |
8 结论与讨论 | 第86-90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侧柏蒸散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86页 |
·侧柏土壤蒸发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86-87页 |
·侧柏林植物蒸腾水汽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影响因素 | 第87页 |
·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区分侧柏蒸散通量 | 第87-88页 |
·创新点 | 第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个人简介 | 第96-98页 |
导师简介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