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细菌β-甘露糖苷酶和真菌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克隆表达及性质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1. 引言第13-27页
     ·β-甘露糖苷酶的研究进展第13-19页
       ·半纤维素及其降解酶系概述第13-14页
       ·β-甘露糖苷酶的结构第14-15页
       ·β-甘露糖苷酶的来源与性质第15-16页
       ·β-甘露糖苷酶的应用第16-17页
       ·β-甘露糖苷酶与相关酶的协同作用第17-19页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第19-25页
       ·纤维素及纤维素降解酶系概述第19-20页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发现第20-22页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化学结构第22-23页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作用机制第23-25页
       ·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的应用第25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7页
2. C. bescii GH2家族β-甘露糖苷酶CbMan2A的克隆表达及性质研究第27-51页
     ·实验材料第27-29页
       ·菌株、基因组及质粒第27页
       ·引物合成与核酸序列分析第27页
       ·试剂与试剂盒第27-28页
       ·常用溶液与培养基配制第28-2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实验方法第29-37页
       ·CbMan2A的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第29-32页
       ·CbMan2A的蛋白表达与纯化第32-33页
       ·CbMan2A的基本酶学性质测定第33-36页
       ·CbMan2A的甘露寡糖降解实验第36页
       ·CbMan2A与甘露聚糖酶CbMan5A的协同作用第36页
       ·CbMan2A与半乳甘露聚糖底物的结合实验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9页
       ·CbMan2A序列分析第37-39页
       ·CbMan2A-pET28a(+)重组质粒构建第39-40页
       ·CbMan2A重组蛋白的异源表达第40-41页
       ·绘制对硝基酚标准曲线第41页
       ·绘制甘露糖标准曲线第41-42页
       ·CbMan2A底物特异性检测第42-43页
       ·酸碱度及温度对CbMan2A酶活性的影响第43页
       ·CbMan2A动力学参数测定第43-45页
       ·CbMan2A对甘露寡糖的降解第45页
       ·CbMan2A与甘露聚糖酶CbMan5A的协同作用第45-46页
       ·CbMan2A对半乳甘露聚糖底物的结合作用第46-47页
       ·C.bescii转化利用甘露聚糖模型的构建第47-49页
     ·讨论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3. Humicola insolens来源GH61家族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HiLPMO1417的克隆表达及性质研究第51-66页
     ·实验材料第51-52页
       ·菌株与质粒第51页
       ·引物设计与核酸序列分析第51页
       ·试剂与试剂盒第51-52页
       ·常用溶液与培养基配制第52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2页
     ·实验方法第52-59页
       ·HiLPMO1417的基因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第52-55页
       ·HiLPMO1417的蛋白表达与纯化第55-56页
       ·HiLPMO1417的酶活性检测第56-57页
       ·HiLPMO1417多糖降解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57-58页
       ·HiLPMO1417纤维素产物的MALDI-TOF MS分析第58页
       ·HiLPMO1417与纤维素酶HiCelxw的协同作用第58-59页
       ·木质素小分子做还原剂第59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9-64页
       ·HiLPMO1417的序列分析第59-60页
       ·HiLPMO1417-pPIC9重组表达载体构建第60-61页
       ·HiLPMO1417的异源表达第61-62页
       ·HiLPMO1417的底物催化谱第62页
       ·HiLPMO1417纤维素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62页
       ·HiLPMO1417纤维素产物的MALDI-TOF MS分析第62-63页
       ·HiLPMO1417与纤维素酶HiCelxw的协同作用第63-64页
       ·木质素小分子做还原剂第64页
     ·讨论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4. 全文结论与展望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7页
个人简介第77-78页
导师简介第78-79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自然保护区肇事野生动物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下一篇:江南卷柏GST基因家族的功能进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