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3-15页
  (一)选题背景第13-14页
  (二)选题的意义第14-15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19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15-17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7页
  (三)研究现状述评第17-19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9-21页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9页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9-20页
  (三)论文逻辑结构与框架第20-21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概述第21-35页
 一、“中国模式”与“中国道路”第21-23页
  (一)“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区分第21-22页
  (二)广义的“中国道路”与狭义的“中国道路”第22-23页
 二、选择“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第23-26页
  (一)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与“中国道路”第23-24页
  (二)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与“中国道路”第24-25页
  (三)认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第25-26页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基本理论第26-35页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第26-28页
  (二)核心观点和基本理论第28-33页
  (三)现代西方人学思想批判第33-35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意义第35-46页
 一、“中国道路”的选择是传统文化根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契合第35-37页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与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第35-36页
  (二)传统和谐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第36-37页
 二、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第37-42页
  (一)毛泽东人学思想及其时代特征第37-39页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程与邓小平的人学思想第39-41页
  (三)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人学思想第41-42页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意义第42-46页
  (一)对“中国道路”形成的政治意义第42-43页
  (二)对中国经济发展目的的指向意义第43-45页
  (三)对“中国道路”的文化意义第45-46页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意义第46-56页
 一、对“中国道路”发展方向的实践意义第46-48页
  (一)“中国道路”上的第一次变革:政治独立第46-47页
  (二)“中国道路”上的第二次变革:经济自强第47-48页
  (三)“中国道路”上的精神解放第48页
 二、“中国道路”的历史演进及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践履第48-51页
  (一)前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道路”的成就与对“人”的遗忘第48-49页
  (二)改革开放的本质与中国社会人性的回归与解放第49-50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性升华第50-51页
 三、习近平的人学思想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中国道路”新的历史走向第51-56页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彰显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时代特征第51-53页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推进中国社会人性的进一步解放第53-54页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程是对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伟大实践第54-56页
第五章 结论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后记第63-64页
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北红色文学经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下一篇:取代四甲基环戊二烯基钼羰基配合物催化傅—克氏酰基化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