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19页 |
| ·嗜水气单胞菌的危害及疾病控制方法 | 第12-14页 |
| ·嗜水气单胞菌的危害 | 第12页 |
| ·疾病的控制方法 | 第12-14页 |
|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与作用 | 第14-16页 |
| ·鱼类肠道菌群的形成与分布 | 第14-15页 |
| ·肠道菌群的营养作用 | 第15-16页 |
| ·肠道菌群的屏障作用 | 第16页 |
| ·水产病原菌拮抗菌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患病草鱼致病菌的分离、鉴定 | 第19-2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 ·试验动物 | 第19页 |
| ·试验试剂 | 第19页 |
| ·试验仪器 | 第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3页 |
| ·致病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19-20页 |
| ·分离菌株的回感试验 | 第20页 |
| ·致病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 第20-22页 |
| ·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2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 ·致病菌的分离 | 第23页 |
| ·分离菌株致病性的确定 | 第23-24页 |
| ·致病菌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24-25页 |
| ·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 | 第25页 |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25-26页 |
| ·讨论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患病草鱼肠道菌群结构研究 | 第28-4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8-29页 |
| ·试验动物 | 第28页 |
| ·试验试剂 | 第28页 |
| ·试验仪器 | 第28-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2页 |
| ·样品采集 | 第29页 |
| ·组织中致病菌感染量检测 | 第29-30页 |
| ·肠道菌群DNA提取与 16S rRNA基因扩增 | 第30-31页 |
|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31页 |
|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 ·组织中致病菌感染量 | 第32-33页 |
| ·MiSeq测序质量评估 | 第33页 |
| ·肠道菌群丰富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 | 第33-35页 |
| ·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35-37页 |
| ·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第37-39页 |
| ·肠道菌群群落物种丰度图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草鱼肠道菌群结构变化研究 | 第42-5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 ·试验动物 | 第42页 |
| ·试验试剂 | 第42页 |
| ·试验仪器 | 第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43页 |
| ·嗜水气单胞菌ZB-1 培养与计数 | 第42页 |
| ·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草鱼与样品采集 | 第42-43页 |
| ·肾脏中致病菌感染量检测 | 第43页 |
| ·肠道菌群DNA提取与 16S rRNA基因扩增 | 第43页 |
|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 | 第43页 |
| ·高通量测序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 ·草鱼肾脏中致病菌感染量 | 第43页 |
| ·MiSeq测序质量评估 | 第43-44页 |
| ·样本菌群丰富度和Alpha多样性指数 | 第44-45页 |
| ·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45-48页 |
| ·肠道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第48-50页 |
| ·肠道菌群群落物种丰度图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