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压巷道大变形控制与支护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1 绪论 | 第16-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 ·国内外巷道支护技术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 ·黄陵二矿回采巷道支护现状 | 第21-22页 |
| ·回采巷道特点 | 第21页 |
| ·回采巷道支护现状 | 第21-22页 |
| ·项目研究内容、方法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 2 采动影响下煤巷锚杆索强化控制原理与技术 | 第23-35页 |
| ·普通锚杆支护特点及性能分析 | 第23-24页 |
| ·采动影响下煤巷掘进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24-25页 |
| ·采动影响下巷道锚杆索支护基本原则与思想 | 第25-27页 |
| ·基本支护原则 | 第25-26页 |
| ·基本支护思想 | 第26-27页 |
| ·采动影响下煤巷锚杆索强化控制技术原理 | 第27-32页 |
| ·巷道围岩应力场优化原理 | 第27-28页 |
| ·“三强化”控制技术原理 | 第28-32页 |
| ·采动影响下煤巷锚杆索高预应力强化控制技术 | 第32-35页 |
| ·高性能超高强锚杆支护技术 | 第32页 |
| ·锚索梁协同支护技术 | 第32页 |
| ·锚杆高预应力施加技术 | 第32-33页 |
| ·“斜拉”锚索梁支护技术 | 第33-35页 |
| 3 工作面采动影响数值模拟分析 | 第35-57页 |
| ·工程条件 | 第35-38页 |
| ·工作面条件 | 第35-36页 |
| ·煤层及顶底板岩性 | 第36-37页 |
| ·水文地质 | 第37页 |
| ·瓦斯含量 | 第37页 |
| ·煤自燃倾向及煤尘可爆性 | 第37页 |
| ·地温情况 | 第37-38页 |
|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与方案设计 | 第38-40页 |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 ·模拟方案设计 | 第39-40页 |
| ·掘进扰动对405辅运巷稳定性影响模拟分析 | 第40-44页 |
| ·掘巷扰动应力分析 | 第40-41页 |
| ·掘巷扰动塑性区分析 | 第41-43页 |
| ·掘巷扰动围岩位移分析 | 第43-44页 |
| ·一次采动对405辅运巷稳定性影响模拟分析 | 第44-49页 |
| ·一次采动应力分析 | 第44-46页 |
| ·一次采动塑性区分析 | 第46-47页 |
| ·一次采动围岩位移分析 | 第47-49页 |
| ·二次采动对405辅运巷稳定性影响模拟分析 | 第49-55页 |
| ·二次采动应力分析 | 第49-52页 |
| ·二次采动塑性区分析 | 第52-53页 |
| ·二次采动围岩位移分析 | 第53-55页 |
| ·小结 | 第55-57页 |
| 4 支护方案与参数设计 | 第57-70页 |
| ·409辅运巷掘进期间支护 | 第57-62页 |
| ·巷道维护特点分析 | 第57-58页 |
| ·总体实施方案 | 第58页 |
| ·支护参数 | 第58-62页 |
| ·407回风巷二次回采前加固 | 第62-66页 |
| ·巷道支护特点及难点 | 第62-63页 |
| ·加固步骤 | 第63-64页 |
| ·支护参数 | 第64-66页 |
| ·施工工艺与要求 | 第66-70页 |
| ·基本要求 | 第67页 |
| ·施工机具 | 第67页 |
| ·锚杆锚索安装要求 | 第67-68页 |
| ·特别提醒 | 第68-70页 |
| 5 动压巷道维护效果分析 | 第70-88页 |
| ·409辅运巷掘进期间维护效果 | 第70-77页 |
| ·观测方案 | 第70-71页 |
| ·矿压规律分析 | 第71-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405辅运巷二次回采期间维护效果 | 第77-88页 |
| ·观测方案 | 第77页 |
| ·矿压规律分析 | 第77-85页 |
| ·小结 | 第85-88页 |
| 6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