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数字化仿真系统的审美特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国内外文物数字化应用研究 | 第9-12页 |
·国内外数字化艺术理论研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寒山寺文化内涵分析 | 第15-21页 |
·寒山寺的历史回顾 | 第15-16页 |
·寒山寺的文化内涵 | 第16-17页 |
·寒山寺及其文化的传播 | 第17页 |
·建立数字化寒山寺的必要性 | 第17-20页 |
·寒山寺文物保护的客观要求 | 第17-18页 |
·寒山寺文化弘扬的客观要求 | 第18-19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定位问题 | 第19-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寒山寺的数字化及其美学重构 | 第21-33页 |
·寒山寺数字化技术 | 第21-23页 |
·数字化技术 | 第21页 |
·寒山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原则 | 第21-22页 |
·寒山寺数字化技术的优势 | 第22-23页 |
·寒山寺数字化仿真系统设计 | 第23-25页 |
·寒山寺数字化的设计目标 | 第23页 |
·寒山寺数字化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23-24页 |
·寒山寺数字化仿真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4-25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美学继承 | 第25-28页 |
·现实寒山寺的美学要素 | 第25-27页 |
·数字化寒山寺对传统美学的继承 | 第27-28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美学重构 | 第28-32页 |
·数字化寒山寺功能的拓展 | 第28-29页 |
·数字化寒山寺审美主客体的虚拟化 | 第29-30页 |
·数字化寒山寺体验的优势与不足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数字化寒山寺的虚拟艺术特征 | 第33-43页 |
·数字化寒山寺作为虚拟艺术的体现 | 第33-38页 |
·数字化寒山寺技术实现的审美 | 第34-35页 |
·数字化寒山寺艺术表现的审美 | 第35-36页 |
·数字化寒山寺虚拟现实特性的审美 | 第36-38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虚拟文化 | 第38-41页 |
·寒山寺文化在虚拟世界的体现 | 第38-39页 |
·数字化寒山寺文化的特点 | 第39-40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社会文化影响 | 第40-41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发展 | 第41-42页 |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 第41-42页 |
·数字化寒山寺的生命性 | 第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