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重载齿轮系统热行为分析及修形设计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插图清单 | 第15-19页 |
列表清单 | 第19-20页 |
符号清单 | 第20-23页 |
1 引言 | 第23-24页 |
2 课题综述 | 第24-37页 |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24-25页 |
·齿轮系统热行为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齿轮系统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齿轮系统热变形及热弹耦合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齿轮系统热弹流润滑和胶合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齿轮系统胶合承载能力 | 第28-29页 |
·齿轮系统弹流理论研究进展 | 第29-30页 |
·基于弹流理论的胶合承载能力研究进展 | 第30页 |
·齿轮齿廓修形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齿轮系统动力学特性及动态热行为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齿轮系统动载荷及动态特性研究 | 第32-34页 |
·齿轮系统瞬态弹流研究进展 | 第34-35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齿轮系统载荷分布及齿廓修形机理研究 | 第37-60页 |
·引言 | 第37页 |
·直齿轮系统载荷分布 | 第37-46页 |
·齿轮系统啮合刚度分布 | 第37-41页 |
·直齿轮载荷分布及齿廓修形机理 | 第41-43页 |
·齿廓修形下的载荷和传动误差分布 | 第43-45页 |
·不同基节误差下的载荷和传动误差分布 | 第45-46页 |
·斜齿轮副单位线载荷分布 | 第46-59页 |
·斜齿轮副接触线长度 | 第46-51页 |
·斜齿轮单位线载荷分析模型 | 第51-53页 |
·斜齿轮单位线载荷和传动误差分布 | 第53-56页 |
·斜齿轮特征坐标系 | 第56-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齿轮系统本体温度场及热变形 | 第60-83页 |
·引言 | 第60页 |
·齿轮系统温度场和热弹耦合理论分析 | 第60-61页 |
·齿轮系统热载荷求解 | 第61-69页 |
·齿轮系统接触模型 | 第61-64页 |
·摩擦热流量的计算 | 第64-66页 |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 第66-68页 |
·有限元热边界条件施加 | 第68-69页 |
·齿轮系统本体温度计算 | 第69-75页 |
·基于闪温分布的ISO本体温度预测 | 第69-70页 |
·直齿轮热稳态温度场分析结果 | 第70-71页 |
·齿轮变位对本体温度场的影响 | 第71-72页 |
·压力角对本体温度场的影响 | 第72页 |
·齿廓修形对本体温度场的影响 | 第72-73页 |
·有限元本体温度与ISO温度的对比 | 第73-74页 |
·斜齿轮本体温度场分布 | 第74-75页 |
·螺旋角对斜齿轮最高本体温度影响 | 第75页 |
·齿轮系统热变形 | 第75-81页 |
·轮齿热变形有限元方法求解 | 第75-78页 |
·轮齿热变形数值方法求解 | 第78-81页 |
·热变形对齿轮系统载荷分布和传动误差的影响 | 第81-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齿轮系统热弹耦合接触分析 | 第83-106页 |
·引言 | 第83页 |
·接触区域内应力分布 | 第83-90页 |
·静态状态下接触区域内应力分布 | 第83-86页 |
·动态状态下接触区域内应力分布 | 第86-88页 |
·摩擦系数对接触区应力的影响 | 第88-90页 |
·热弹耦合有限元接触分析模型 | 第90-92页 |
·齿轮系统接触分析模型 | 第90-91页 |
·齿轮系统接触模型体载荷施加 | 第91-92页 |
·齿轮系统接触设置 | 第92页 |
·直齿轮副热弹耦合分析 | 第92-101页 |
·直齿轮副热弹耦合分析变形 | 第93-96页 |
·直齿轮副热弹耦合应力分析 | 第96-101页 |
·基于热弹耦合分析的齿廓修形设计 | 第101-102页 |
·斜齿轮副热弹耦合分析 | 第102-105页 |
·斜齿轮副热弹耦合传动误差分析 | 第102-103页 |
·斜齿轮副热弹耦合应力分析 | 第103-105页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基于热弹流理论的齿轮系统胶合承载能力 | 第106-137页 |
·引言 | 第106页 |
·齿轮系统胶合承载能力 | 第106-112页 |
·齿轮系统胶合破坏机理 | 第106-107页 |
·轮齿胶合承载能力判别 | 第107-108页 |
·齿轮系统闪温分布 | 第108-110页 |
·接触点时域内温度数值分析 | 第110-111页 |
·齿廓修形对直齿轮副闪温和接触温度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热弹流数学模型 | 第112-116页 |
·齿轮系统稳态热弹模型滑热效应分析 | 第112-113页 |
·热稳态线接触热弹流模型建立 | 第113-115页 |
·热弹流润滑方程组的无量纲化 | 第115-116页 |
·热弹流润滑方程的求解 | 第116-123页 |
·油膜压力和厚度的求解 | 第117-120页 |
·油膜速度场的数值求解 | 第120页 |
·油膜温度场的求解 | 第120-122页 |
·热弹流润滑方程组的总体求解 | 第122-123页 |
·齿轮系统热弹流润滑特性 | 第123-131页 |
·热弹流油膜压力和厚度分布 | 第123-124页 |
·热弹流油膜温度场分布 | 第124-126页 |
·齿轮系统工况参数对热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 | 第126-128页 |
·齿轮系统几何参数对热弹流润滑特性的影响 | 第128-131页 |
·基于热弹流理论的齿轮系统热胶合承载能力 | 第131-133页 |
·热弹流闪温和Blok闪温 | 第131页 |
·基于膜厚比的热胶合强度分析 | 第131-132页 |
·齿轮副胶合承载能力评估 | 第132-133页 |
·热弹流理论和Blok理论的综合分析 | 第133-135页 |
·热弹流理论和Blok理论模型比较 | 第134页 |
·热弹流理论接触应力的非赫兹特性 | 第134-135页 |
·热弹流理论和Blok理论应用比较 | 第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7 齿轮系统动载荷及瞬态热弹流润滑分析 | 第137-159页 |
·引言 | 第137页 |
·齿轮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37-138页 |
·齿轮系统时变刚度分析 | 第138-142页 |
·直齿轮副时变刚度分布 | 第138-139页 |
·斜齿轮综合时变啮合刚度分布 | 第139-142页 |
·直齿轮副动态特性研究 | 第142-146页 |
·动态传动误差和动载荷的分布 | 第142-144页 |
·阻尼和转速对动载系数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齿廓修形及热变形下齿轮动力学分析 | 第146-151页 |
·齿廓修形动力学模型 | 第146页 |
·不同齿廓修形量下的动力学特性 | 第146-148页 |
·不同修形指数下的动力学特性 | 第148-150页 |
·热变形情况下齿轮动力学分析 | 第150-151页 |
·斜齿轮动态特性的研究 | 第151-154页 |
·斜齿轮动态特性的求解 | 第151-153页 |
·斜齿轮副等效动载荷 | 第153-154页 |
·动载荷条件下瞬态热弹流分析 | 第154-157页 |
·瞬态热弹流分析模型 | 第155页 |
·瞬态热弹流分析结果 | 第155-157页 |
·瞬态胶合承载能力 | 第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59页 |
8 齿轮系统温度场及振动特性试验研究 | 第159-175页 |
·引言 | 第159页 |
·齿轮系统测试试验台的搭建 | 第159-164页 |
·齿轮温度测试系统 | 第159-160页 |
·实验台主要结构及其原理 | 第160-161页 |
·测试齿轮系统 | 第161-162页 |
·温度控制系统 | 第162页 |
·电气控制系统 | 第162-163页 |
·温度测试传感器 | 第163页 |
·振动测试传感器 | 第163-164页 |
·齿轮系统温度测试 | 第164-168页 |
·齿轮系统热像仪测试 | 第164-165页 |
·转速和载荷对齿轮温度的影响 | 第165-166页 |
·润滑方式对轮体温度的影响 | 第166页 |
·温度测试系统对数值仿真方法的验证 | 第166-168页 |
·齿轮系统振动测试 | 第168-174页 |
·转速和载荷对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69-171页 |
·润滑状态对齿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71-173页 |
·温度对齿轮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 | 第173-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5页 |
9 结论及创新点 | 第175-181页 |
·结论 | 第175-178页 |
·课题创新点 | 第178-179页 |
·展望 | 第179-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89-19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