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24页 |
| ·落叶松树皮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树皮利用情况 | 第10-12页 |
| ·树皮中的天然产物 | 第12-13页 |
| ·常用天然产物分析手段 | 第13-18页 |
| ·紫外 | 第13-14页 |
| ·红外光谱法 | 第14-15页 |
| ·质谱 | 第15-16页 |
| ·核磁共振 | 第16页 |
| ·色谱法 | 第16-18页 |
| ·联用技术 | 第18页 |
| ·抗氧化及协同作用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 ·常用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 | 第18-20页 |
| ·抗氧化协同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 ·抗氧化协同作用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2 兴安落叶松树皮超临界CO_2萃取物成分研究 | 第24-30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仪器 | 第24-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SFE-CO_2萃取兴安落叶松树皮油脂得率 | 第26页 |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结果 | 第26-28页 |
| ·主要成分 | 第28-29页 |
| ·其他少量挥发油成分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兴安落叶松树皮醇提物成分分析 | 第30-46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 ·材料 | 第30-31页 |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4页 |
| ·提取结果 | 第36-37页 |
| ·HPLC/MS/MS分析 | 第37-42页 |
| ·分级组分原花青素纯度和聚合度 | 第42-43页 |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4 DPPH自由基体系下研究样品协同抗氧化作用 | 第46-64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8页 |
| ·材料 | 第46页 |
| ·试验仪器 | 第46-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4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8-63页 |
| ·单一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 第48-51页 |
| ·DPPH法体系下抗氧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5 TBARS抗脂质过氧化体系下研究样品协同抗氧化作用 | 第64-78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 ·材料 | 第64页 |
| ·试验仪器 | 第64-65页 |
| ·试验方法 | 第6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6页 |
| ·单一样品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 | 第65-68页 |
| ·TBARS法体系下抗氧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8-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6 总结和建议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 个人简介 | 第88-89页 |
| 导师简介 | 第89-90页 |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