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AM的合成及其对二次纤维增强机理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引言 | 第10-24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 | 第11-12页 |
| ·离子度 | 第11页 |
| ·等电点 | 第11-12页 |
| ·浊度 | 第12页 |
| ·黏度 | 第12页 |
| ·吸附特性 | 第12页 |
| ·溶解特性 | 第12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分类 | 第12-13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 第13-17页 |
| ·两性聚丙烯酰胺合成方式的发展 | 第13-14页 |
| ·合成反应的途径分类 | 第14-16页 |
| ·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 ·两性聚电解质的发展及趋势 | 第17页 |
| ·两性聚电解质的应用 | 第17-19页 |
| ·两性聚电解质的增强机理 | 第19-22页 |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2 AMPAM的合成及表征 | 第24-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分析方法 | 第2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 ·单因素变量对AmPAM转化率的影响 | 第25-29页 |
| ·单因素变量对AmPAM黏度及分子量的影响 | 第29-33页 |
| ·反应时间对AmPAM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第29页 |
| ·引发剂用量对AmPAM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单体配比对AmPAM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 ·反应pH值对AmPAM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反应温度对AmPAM黏度和分子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 ·AmPAM的红外谱图 | 第33-34页 |
| ·AmPAM的热重图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3 不同分子量的AMPAM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 第36-5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6页 |
|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8页 |
| ·反应时间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反应温度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39-42页 |
| ·引发剂用量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 ·pH值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中性、阴离子、阳离子单体比例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4 AMPAM添加工艺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50-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 ·打浆 | 第50页 |
| ·纸张抄造 | 第50-51页 |
| ·纸张强度测定方法 | 第5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 ·AmPAM对混合废纸浆手抄片工艺的研究 | 第51-54页 |
| ·AmPAM的加入量对混合废纸浆手抄片纸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AmPAM在不同pH环境下对手抄片纸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 ·AmPAM与PAC复配使用对纸张强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5 AMPAM对纸张增强机理的探究 | 第56-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5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 ·纸浆动态滤水性能的测定 | 第56-57页 |
| ·纸浆Zeta电位的测定 | 第57页 |
| ·纸浆保水值的测定 | 第57页 |
| ·纸张扫描电镜检测(SEM) | 第57-58页 |
| ·纸张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58页 |
| ·多功能成像电子能谱仪(XPS)扫描图 | 第58-5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9-72页 |
| ·AmPAM对纸浆助留助滤性能的影响 | 第59-61页 |
| ·AmPAM对纸浆留着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AmPAM对混合废纸浆滤水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纸浆Zeta电位的测定 | 第61-63页 |
| ·AmPAM加入量对纸浆Zeta电位的影响 | 第61-62页 |
| ·pH值对纸浆Zeta电位的影响 | 第62-63页 |
| ·纸浆保水值的测定 | 第63-64页 |
| ·AmPAM在纤维中的分布 | 第64-66页 |
| ·AFM分析 | 第66-67页 |
| ·XPS分析 | 第67-72页 |
| ·XPS全谱扫描 | 第67-69页 |
| ·XPS N_(1s)分峰分析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页 |
| ·创新点 | 第74页 |
| ·建议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个人简介 | 第80-81页 |
| 导师简介 | 第81-82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