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的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选题来源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25页 |
·水资源配置 | 第15-21页 |
·流域水质模拟 | 第21-25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理论基础 | 第28-63页 |
·二元水循环及伴生过程 | 第28-29页 |
·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理论基础 | 第29-34页 |
·概念及内涵 | 第29-30页 |
·配置原则 | 第30-31页 |
·决策机制 | 第31-32页 |
·调控目标 | 第32-33页 |
·决策方法 | 第33-34页 |
·社会经济系统决策机制 | 第34-57页 |
·概念及基本假定 | 第34页 |
·社会经济系统用水排污决策方程组 | 第34-42页 |
·社会经济系统决策均衡解 | 第42-47页 |
·水量水质联合调配的必要条件和驱动机制 | 第47-51页 |
·水量水质联合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 第51-53页 |
·不确定性对成本的影响 | 第53-57页 |
·环境机制中的水量水质相互制约关系 | 第57-62页 |
·污染程度曲线 | 第57-58页 |
·达标可供水量曲线 | 第58-60页 |
·水量水质均衡及其移动 | 第60-61页 |
·水量水质相互制约规律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水量水质联合配置方法 | 第63-88页 |
·模型框架 | 第63-64页 |
·总体思路 | 第63页 |
·模型子系统构成及特点 | 第63-64页 |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64-68页 |
·约束方程和目标函数 | 第64-67页 |
·社会经济耗水和生态用水估算 | 第67-68页 |
·模型参数识别 | 第68页 |
·分布式水文水质模拟模型 | 第68-81页 |
·WEP-L模型和分布式水沙耦合模型概述 | 第69-72页 |
·氮磷转化过程 | 第72-76页 |
·坡面侵蚀 | 第76-77页 |
·河流水体水质模拟 | 第77-81页 |
·基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点源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 | 第81页 |
·耦合方法 | 第81-84页 |
·模型之间数据传输关系 | 第82-84页 |
·模型之间时空尺度问题 | 第84页 |
·“三次平衡”思想的改进 | 第84-87页 |
·“三次平衡”思想的改进 | 第85-86页 |
·决策思路 | 第86-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第四章 渭河流域水量水质联合配置模型构建 | 第88-110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88-94页 |
·水资源条件 | 第89-91页 |
·水资源开发利用 | 第91-92页 |
·水环境评价 | 第92-94页 |
·生态保护目标及生态需水 | 第94页 |
·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构建 | 第94-108页 |
·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 | 第94-103页 |
·分布式水质模型构建 | 第103-108页 |
·配置模型构建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五章 基准年模拟分析 | 第110-123页 |
·供需平衡分析 | 第110-115页 |
·供需平衡 | 第110-113页 |
·耗水平衡及耗水结构 | 第113-115页 |
·水化学伴生过程分析 | 第115-121页 |
·点源非点源污染时空分布规律分析 | 第115-119页 |
·点源非点源污染贡献率 | 第119-121页 |
·问题识别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规划年水量水质联合配置 | 第123-141页 |
·方案设置与分析 | 第123-129页 |
·水量配置方案 | 第123-125页 |
·非分质供水规划年供需平衡 | 第125-127页 |
·现状截污减排条件下的方案分析 | 第127-129页 |
·截污减排方案 | 第129-135页 |
·点源污染物总量控制与分配 | 第129-131页 |
·点源污染控制条件下的方案分析 | 第131-132页 |
·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第132-135页 |
·联合配置推荐情景方案分析 | 第135-140页 |
·生态用水比例 | 第135页 |
·供需平衡分析 | 第135-136页 |
·水质型缺水 | 第136-137页 |
·耗水平衡 | 第137-138页 |
·典型水生态断面水量水质达标 | 第138-139页 |
·水功能区纳污总量及水质达标 | 第139-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6页 |
·主要成果与结论 | 第141-144页 |
·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45-146页 |
附表 | 第146-148页 |
附图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6页 |
论文发表及奖励 | 第156-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