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流二元特性及其表征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7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31页 |
·环境流的理论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环境流的评估方法 | 第24-29页 |
·国内外环境流实践 | 第29-31页 |
·国内外环境流的相关管理规定 | 第31页 |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31-32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2-34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2章 环境流的理论基础 | 第34-48页 |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及生态伦理 | 第34-35页 |
·矛盾论 | 第35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35-39页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35-36页 |
·河流生态系统理论 | 第36-38页 |
·恢复生态学理论 | 第38-39页 |
·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理论 | 第39-40页 |
·河流水文水质过程与复合生态系统的关系 | 第40-47页 |
·河流水文水质过程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关系 | 第41-43页 |
·河流水文水质过程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 | 第43-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环境流定义及其二元特性 | 第48-66页 |
·环境流定义及其内涵 | 第48-51页 |
·环境流定义 | 第48-49页 |
·环境流的内涵 | 第49-50页 |
·环境流的外延 | 第50-51页 |
·环境流驱动的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 第51-54页 |
·环境流驱动的自然属性 | 第51-52页 |
·环境流驱动的社会属性 | 第52-54页 |
·环境流功能的生态-社会二元特性 | 第54-61页 |
·环境流的生态功能 | 第55-60页 |
·环境流的社会功能 | 第60-61页 |
·环境流的动态性 | 第61-64页 |
·环境流的时间动态性 | 第61-62页 |
·环境流的空间动态性 | 第62-63页 |
·环境流的尺度差异性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4章 环境流表征的指标体系 | 第66-82页 |
·环境流表征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66-67页 |
·环境流表征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67-68页 |
·环境流表征的指标 | 第68-78页 |
·环境流水量要素指标 | 第69-71页 |
·环境流水质要素指标 | 第71-75页 |
·环境流情势要素指标 | 第75-78页 |
·不同条件下环境流表征的关键指标 | 第78-79页 |
·环境流表征的指标体系 | 第79-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5章 环境流的协调模型及原则 | 第82-97页 |
·环境流协调模型 | 第82-87页 |
·环境流驱动-状态子模型 | 第83-84页 |
·环境流功能子模型 | 第84-86页 |
·环境流协调子模型 | 第86-87页 |
·环境流协调的原则 | 第87-93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87-89页 |
·保证底线原则 | 第89-90页 |
·功能区划相适应原则 | 第90-93页 |
·矛盾特殊性原则 | 第93页 |
·不同条件下环境流的主要特征 | 第93-96页 |
·环保意识不同阶段环境流的主要特征 | 第93-94页 |
·不同管理需求条件下环境流的主要特征 | 第94-95页 |
·河流不同退化阶段环境流的主要特征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长江上游鱼类保护区干流环境流案例分析 | 第97-124页 |
·研究区域概述 | 第97-103页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概况 | 第97页 |
·区域自然环境 | 第97-100页 |
·区域社会环境 | 第100-102页 |
·保护区生态环境 | 第102-103页 |
·保护区干流环境流驱动分析 | 第103-118页 |
·保护区干流自然驱动分析 | 第103-104页 |
·金下梯级水库调度前保护区干流社会驱动分析 | 第104-110页 |
·金下梯级水库调度后保护区干流社会驱动分析 | 第110-118页 |
·保护区环境流功能分析 | 第118-122页 |
·典型鱼类的选取及其生物特性 | 第119页 |
·保护区干流功能子模型 | 第119-122页 |
·长江上游保护区干流环境流矛盾协调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结论 | 第124-126页 |
·主要创新成果 | 第126-127页 |
·展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