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引言 | 第17页 |
·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17-20页 |
·薄层色谱法 | 第18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8-19页 |
·滴定法 | 第19页 |
·其他方法 | 第19-20页 |
·苦参碱的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溶剂提取法 | 第20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树脂吸附法 | 第21页 |
·超临界萃取 | 第21页 |
·膜分离 | 第21-22页 |
·分子印迹分离法 | 第22页 |
·苦参碱的药理作用 | 第22-26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2-24页 |
·抗炎抑菌作用 | 第24页 |
·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第24-25页 |
·心血管系统作用 | 第25页 |
·其他作用 | 第25-26页 |
·苦参碱剂型及临床应用 | 第26-27页 |
·注射制剂 | 第26页 |
·口服制剂 | 第26页 |
·透皮制剂 | 第26页 |
·靶向制剂 | 第26页 |
·其他剂型 | 第26-27页 |
·苦参碱类生物碱的药代力学研究进展 | 第27页 |
·苦参碱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 | 第27-29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山豆根中总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第31-48页 |
·前言 | 第31-32页 |
·山豆根中苦参碱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32-42页 |
·仪器 | 第32页 |
·药材与试剂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山豆根中总苦参碱的含量测定 | 第42-47页 |
·仪器 | 第42页 |
·药材与试剂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热敏型苦参碱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第48-65页 |
·前言 | 第48-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2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49-50页 |
·聚合物的表征 | 第50页 |
·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 第50-51页 |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 第51-52页 |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解吸及再生性能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位点的形成及分子识别过程 | 第52-54页 |
·制备及表征 | 第54-55页 |
·聚合物的吸附能力 | 第55-56页 |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 第56-59页 |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解吸与再生性能 | 第59-60页 |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苦参碱 | 第60-63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与超声耦合提取分离苦参碱 | 第65-84页 |
·前言 | 第65-66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66-7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6页 |
·苦参碱的测定 | 第66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66-67页 |
·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响应面法优化苦参碱提取工艺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第69-75页 |
·讨论 | 第75页 |
·热敏型分子印迹聚合物与超声耦合提取苦参碱 | 第75-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实验结果 | 第76-78页 |
·讨论 | 第78页 |
·苦参碱溶出动力学比较 | 第78-83页 |
·苦参碱溶出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第78-80页 |
·溶出动力学关联 | 第80-81页 |
·溶出动力学比较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苦参碱及其衍生物在大鼠肝微粒体的体外代谢研究 | 第84-106页 |
·肝微粒体酶代谢活化系统(S9)的制备及鉴定 | 第85-90页 |
·仪器 | 第85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85-87页 |
·S9的制备 | 第87-88页 |
·S9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88-89页 |
·S9活性鉴定 | 第89-90页 |
·苦参碱及其衍生物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考察 | 第90-104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90-91页 |
·分析方法 | 第91页 |
·各样品的肝微粒体孵化实验 | 第91-92页 |
·结果 | 第92-104页 |
·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 | 第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6-118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106-107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106页 |
·仪器设备 | 第106-107页 |
·HPLC MS/MS同时测定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和苦参碱方法的建立 | 第107-112页 |
·色谱条件 | 第107页 |
·质谱条件 | 第107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107页 |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 第107-108页 |
·对照品系列溶液的配制 | 第108页 |
·分析方法确证 | 第108-112页 |
·14-噻吩基次亚甲基苦参碱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2-115页 |
·实验方案 | 第112页 |
·实验结果 | 第112-115页 |
·讨论 | 第115-117页 |
·液质联用方法的选择 | 第115-117页 |
·方法确证 | 第117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14-(3-甲基苄基)苦参碱与14-(4-甲基苄基)苦参碱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18-129页 |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 第118页 |
·试剂与材料 | 第118页 |
·仪器设备 | 第118页 |
·HPLC MS/MS测定3MBM和4MBM方法的建立 | 第118-124页 |
·色谱条件 | 第118-119页 |
·质谱条件 | 第119页 |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119页 |
·对照品储备液的配制 | 第119页 |
·对照品系列溶液的配制 | 第119页 |
·分析方法确证 | 第119-124页 |
·3MBM及4MBM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24-126页 |
·实验方案 | 第124页 |
·实验结果 | 第124-126页 |
·讨论 | 第126-129页 |
·液质联用方法的选择 | 第126-127页 |
·方法确证 | 第127-128页 |
·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第128-12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2页 |
·结论 | 第129-130页 |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