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绪论 | 第7-14页 |
| 一、课题研究的来源背景 | 第7页 |
| 二、主要研究的内容和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7-9页 |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9页 |
| 四、课题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五、创新点 | 第13页 |
| 六、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肌理概述 | 第14-18页 |
| ·肌理的含义 | 第14页 |
| ·肌理的特征 | 第14页 |
| ·肌理的分类 | 第14-18页 |
| ·自然肌理 | 第14-15页 |
| ·艺术肌理 | 第15-16页 |
| ·笔墨肌理 | 第16-17页 |
| ·非笔墨肌理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绘画中肌理语汇的表现 | 第18-22页 |
| ·笔墨肌理的表现 | 第18-19页 |
| ·非笔墨肌理的表现 | 第19-22页 |
| ·弹雪法 | 第19-20页 |
| ·吹云法 | 第20页 |
| ·墨池法 | 第20页 |
| ·败墙张素法 | 第20页 |
| ·泼墨法 | 第20页 |
| ·沥粉贴金法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语汇产生的原因与运用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语汇产生的原因 | 第22-25页 |
| ·外部环境分析 | 第22页 |
| ·内部结构分析 | 第22-25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语汇运用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 第四章 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运用案例分析 | 第26-32页 |
| ·真实的再造 | 第26-28页 |
| ·何家英 | 第26-27页 |
| ·李传真 | 第27-28页 |
| ·意象的营造 | 第28-32页 |
| ·唐勇力 | 第28-30页 |
| ·陈子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独立化、体系化的构建及美学价值研究 | 第32-48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独立化、体系化的构建 | 第32-38页 |
| ·具象肌理语汇的构建 | 第32-36页 |
| ·意象肌理语汇的构建 | 第36-38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的美学价值研究 | 第38-48页 |
| ·肌理语汇的媒材固有之美 | 第38-41页 |
| ·肌理语汇的绘制痕迹之美 | 第41-43页 |
| ·肌理语汇的装饰趣味之美 | 第43-45页 |
| ·肌理语汇的抒发情感之美 | 第45页 |
| ·肌理语汇的文化内涵之美 | 第45-48页 |
| 第六章 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创新运用的意义、反思、探索 | 第48-60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创新运用的意义 | 第48-50页 |
| ·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媒材 | 第48页 |
| ·弥补了传统工笔人物画色彩系统的缺失 | 第48-49页 |
| ·充实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语汇体系 | 第49页 |
| ·为艺术家个性风格的形成提供更多的可能 | 第49-50页 |
| ·推动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促进了其多元化发展 | 第50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语汇运用的反思 | 第50-52页 |
| ·媒材的滥用 | 第50-51页 |
| ·肌理语汇运用的类型化趋渐严重 | 第51页 |
| ·个性艺术语言缺失 | 第51-52页 |
| ·审美品质的下滑 | 第52页 |
| ·艺术格调不高 | 第52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语汇运用的技法探索 | 第52-56页 |
| ·向中国水墨画、壁画、陶艺继承发展 | 第52-54页 |
| ·向西方油画、水彩画、版画等借鉴融合 | 第54-56页 |
| ·当代工笔人物画中肌理语汇运用的法则探索 | 第56-60页 |
| ·突出主体、弱化背景 | 第56页 |
| ·追求个性、开创风格 | 第56-57页 |
|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 第57页 |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 第57-58页 |
| ·提高修养、格调高远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展状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