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 | 第8页 |
| ·农民的传统保障功能逐渐弱化 | 第8-9页 |
| ·二元的经济结构存在缺陷 | 第9页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决策 | 第10页 |
| ·是加快整合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途径 | 第10页 |
| ·是保障广大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保证 | 第10页 |
| ·是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统筹的需要 | 第10-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关于社会养老保险理论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关于养老保险价值和地位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影响参保因素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养老制度模式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 第12页 |
| ·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养老保障的研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农村养老保险法律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 ·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 | 第13-14页 |
| ·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选择 | 第14页 |
| ·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 第14-15页 |
|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19页 |
|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 ·社会保障 | 第17页 |
| ·社会养老保险 | 第17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7-18页 |
|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18页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 ·庇古的经济福利理论 | 第18页 |
| ·凯恩斯的社会有效需求理论 | 第18-19页 |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 第19页 |
| ·生命循环储蓄理论 | 第19页 |
| 3 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 第19-24页 |
| ·达拉特旗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20页 |
| ·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内容 | 第20-22页 |
| ·基金筹集 | 第21页 |
| ·个人账户 | 第21页 |
| ·养老保险待遇 | 第21-22页 |
| ·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 第22页 |
| ·基金管理与监督 | 第22页 |
| ·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 ·参保人数分析 | 第22-23页 |
| ·养老金发放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 4 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4页 |
| ·不同苏木镇参保情况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 ·不同农牧民参保影响分析 | 第26-30页 |
| ·不同年龄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27页 |
| ·不同子女数量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27-28页 |
| ·不同文化程度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28页 |
| ·不同收入水平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28-29页 |
| ·不同收入来源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29-30页 |
| ·家庭主要支出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30页 |
| ·农牧民参保认知情况对参保影响分析 | 第30-34页 |
| ·对新农保的了解程度 | 第30-31页 |
| ·新农保对老年生活的满足程度 | 第31页 |
| ·农牧民希望的养老方式 | 第31-32页 |
| ·缴费标准选择意愿 | 第32页 |
| ·剩余收入对生活的满足程度 | 第32-33页 |
| ·没有参加新农保的原因 | 第33-34页 |
| 5 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 | 第34-37页 |
| ·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 | 第34页 |
| ·经办能力有限 | 第34-35页 |
| ·宣传力度不够 | 第35页 |
| ·中断参保现象严重 | 第35-36页 |
| ·冒领养老金问题突出 | 第36-37页 |
| ·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难 | 第37页 |
| 6 完善达拉特旗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7-39页 |
|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 第37页 |
| ·加强经办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 第38页 |
| ·多元化投资领域,实现基金先保值后增值 | 第38页 |
| ·加强养老金领取的监督管理,杜绝冒领现象发生 | 第38-39页 |
| 7 总结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附录 | 第43-45页 |
| 作者简介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