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柄石韦与华北石韦生药学比较及其抗菌、抗炎活性研究
提要 | 第1-4页 |
Ab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15页 |
1 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2 药理作用 | 第12-13页 |
3 小结与展望 | 第13-15页 |
第二部分 有柄石韦与华北石韦生药学比较 | 第15-54页 |
第一章 有柄石韦与华北石韦原植物及显微鉴定 | 第15-23页 |
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15-16页 |
2 方法 | 第16-17页 |
3 结果 | 第17-22页 |
·原植物特征 | 第17-18页 |
·显微特征 | 第18-22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有柄石韦与华北石韦化学成分分析 | 第23-41页 |
1 总多糖类 | 第23-28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5页 |
·结果 | 第25-2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8页 |
2 总黄酮类成分 | 第28-32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28页 |
·方法 | 第28-31页 |
·结果 | 第31-3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2页 |
3 总多酚类成分 | 第32-37页 |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6-37页 |
4 绿原酸 | 第37-41页 |
·材料、仪器和试剂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 | 第38-4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理化显色反应、组织化学定位与理化参数分析 | 第41-45页 |
1 仪器与材料 | 第41页 |
2 方法 | 第41-42页 |
3 结果 | 第42-43页 |
·组织化学定位 | 第42-43页 |
·理化参数 | 第4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谱图分析 | 第45-54页 |
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第45页 |
2 方法 | 第45-48页 |
·微乳薄层色谱分析 | 第45-46页 |
·紫外-可见光谱谱图分析 | 第46页 |
·HPLC指纹图谱分析 | 第46-4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 结果 | 第48-53页 |
·微乳薄层色谱 | 第48-49页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49页 |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 | 第49-51页 |
·红外光谱 | 第51-53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3-54页 |
第三部分 有柄石韦抗菌抗炎活性研究 | 第54-63页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第54页 |
2 方法 | 第54-56页 |
·样品处理 | 第54页 |
·抗菌活性检测 | 第54-55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5页 |
·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55页 |
·抑菌稳定性测定 | 第55页 |
·毒性分析 | 第55-56页 |
·临床观察 | 第55-56页 |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第56页 |
·小鼠耳肿胀实验 | 第56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3 结果 | 第56-60页 |
·抑菌活性 | 第56-59页 |
·MIC和MBC分析 | 第59页 |
·稳定性分析 | 第59页 |
·细胞毒性分析 | 第59-60页 |
·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实验 | 第60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硕士期间已发论文 | 第74-75页 |
详细摘要 | 第75-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