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仲裁行业协会构建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行业协会及其在仲裁行业的适用 | 第13-25页 |
一、行业协会的发展及理论 | 第13-21页 |
(一) 行业协会的历史沿革 | 第13-15页 |
(二) 行业协会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三) 行业协会的法律性质及特征 | 第18-19页 |
(四) 行业协会的定位 | 第19-20页 |
(五) 行业协会的职能 | 第20-21页 |
二、行业协会适用于仲裁行业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25页 |
(一) 共同的经济基础 | 第22-23页 |
(二) 共同的社会基础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域外仲裁协会的比较分析 | 第25-34页 |
一、裁判与服务合一模式——美国仲裁协会 | 第26-28页 |
(一) 美国仲裁协会的法律性质 | 第26页 |
(二) 美国仲裁协会的职能 | 第26-28页 |
(三) 美国仲裁协会的内部结构 | 第28页 |
二、裁判与服务分离模式——瑞士仲裁协会 | 第28-30页 |
(一) 瑞士仲裁协会的法律性质 | 第29页 |
(二) 瑞士仲裁协会的职能 | 第29页 |
(三) 瑞士仲裁协会的内部结构 | 第29-30页 |
三、域外仲裁协会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4页 |
(一) 仲裁协会的模式选择 | 第30-32页 |
(二) 仲裁协会的法律性质 | 第32页 |
(三) 仲裁协会的地位 | 第32页 |
(四) 仲裁协会的具体职能 | 第32-33页 |
(五) 仲裁协会的组织结构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我国仲裁协会的现状及问题评析 | 第34-39页 |
一、我国仲裁协会的立法现状及评析 | 第34-36页 |
(一) 仲裁协会的法律性质问题 | 第34页 |
(二) 仲裁协会的具体职能问题 | 第34-35页 |
(三) 仲裁协会的会员问题 | 第35-36页 |
二、我国仲裁协会的筹备现状及评析 | 第36-39页 |
(一) 我国仲裁协会的工作人员问题 | 第37页 |
(二) 我国仲裁协会的经费问题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构建仲裁协会的具体建议 | 第39-47页 |
一、我国仲裁协会的法律性质 | 第39-40页 |
二、我国仲裁协会的地位 | 第40-41页 |
(一) 仲裁协会与行政机关 | 第40-41页 |
(二) 仲裁协会与仲裁委员会 | 第41页 |
三、我国仲裁协会的职能 | 第41-45页 |
(一) 整合仲裁资源 | 第42-43页 |
(二) 推动政企沟通和中外交流 | 第43页 |
(三) 组织各类培训和考核 | 第43-44页 |
(四) 制定行业规范 | 第44-45页 |
(五) 开展行业监督 | 第45页 |
四、仲裁协会的内部结构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