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5页 |
1 导论 | 第25-38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5-2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25-2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6-28页 |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28-3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8-3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31-33页 |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33-34页 |
·研究的重点 | 第33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33-34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34-38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34-36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36-38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38-83页 |
·关于城镇化研究理论基础的回顾 | 第38-58页 |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观 | 第38-40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40-41页 |
·人口迁移理论 | 第41-47页 |
·中心地理论 | 第47-48页 |
·集聚经济理论 | 第48-52页 |
·城市发展理论 | 第52-58页 |
·关于城镇化基本问题研究的梳理 | 第58-77页 |
·城镇化内涵的国内外研究 | 第58-60页 |
·城镇化测度的国内外研究 | 第60-61页 |
·城镇化动力的国内外研究 | 第61-64页 |
·城镇化阶段的国内外研究 | 第64-65页 |
·城镇化模式的国内外研究 | 第65-69页 |
·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外研究 | 第69-77页 |
·关于集约型城镇化研究的归纳 | 第77-80页 |
·简要的评述与展望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3 集约型城镇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83-112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界定释义 | 第83-92页 |
·基本概念的分类阐释 | 第83-89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涵义 | 第89-92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 第92-98页 |
·人口居住的集中 | 第92-93页 |
·空间布局的集约 | 第93-94页 |
·产业发展的集约 | 第94-95页 |
·资源利用的集约 | 第95-96页 |
·生态环境的友好 | 第96-97页 |
·现代文明的共享 | 第97-98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参与主体 | 第98-103页 |
·建设者——个人 | 第99-100页 |
·策动者——企业 | 第100-101页 |
·统领者——政府 | 第101-102页 |
·补位者——第三部门 | 第102-103页 |
·集约型城镇化需要正确处理的五大关系 | 第103-110页 |
·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城镇化与人的综合发展的关系 | 第104-106页 |
·城镇化与产业集聚发展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城镇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4 集约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 第112-136页 |
·影响城镇化的外生和内生因素 | 第112-124页 |
·外生因素 | 第113-117页 |
·内生因素 | 第117-124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四大动力 | 第124-132页 |
·制度保障力 | 第124-127页 |
·产业驱动力 | 第127-129页 |
·资源支撑力 | 第129-131页 |
·环境约束力 | 第131-132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架构 | 第132-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5 中国集约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 | 第136-167页 |
·集约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136-146页 |
·综合评价指标选择的基本原则 | 第136-138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维度层级 | 第138-139页 |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说明 | 第139-146页 |
·集约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分析方法 | 第146-150页 |
·因子分析方法 | 第147-148页 |
·聚类分析方法 | 第148-150页 |
·集约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150-165页 |
·因子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151-157页 |
·聚类分析的实证结果 | 第157-159页 |
·实证结果的评价分析 | 第159-165页 |
·本章小结 | 第165-167页 |
6 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分析 | 第167-193页 |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 第167-179页 |
·两个阶段 | 第167-170页 |
·五个特征 | 第170-179页 |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9-191页 |
·制度创新输出滞后 | 第180-182页 |
·产业支撑强度不高 | 第182-184页 |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 第184-186页 |
·资源承载能力薄弱 | 第186-189页 |
·生态环境约束趋紧 | 第189-191页 |
·本章小结 | 第191-193页 |
7 国外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及对中国集约型城镇化的启示 | 第193-219页 |
·世界城镇化的整体概况 | 第193-196页 |
·世界城镇化的水平日益提高 | 第193-194页 |
·世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 第194-196页 |
·三个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实践案例 | 第196-205页 |
·英国城镇化的实践经验 | 第196-199页 |
·美国城镇化的实践经验 | 第199-202页 |
·德国城镇化的实践经验 | 第202-205页 |
·三个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实践案例 | 第205-214页 |
·墨西哥城镇化的实践经验 | 第205-208页 |
·印度城镇化的实践经验 | 第208-211页 |
·韩国城镇化的实践经验 | 第211-214页 |
·对中国推进集约型城镇化的启示 | 第214-217页 |
·本章小结 | 第217-219页 |
8 中国集约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分析 | 第219-247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 | 第219-225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 | 第219-220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 第220-222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 第222-224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点 | 第224-225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空间结构 | 第225-231页 |
·科学合理的宏观城镇体系:“扁塔状”的科层组织 | 第225-227页 |
·协调发展的中观城镇格局:“多中心”的鼎立结构 | 第227-230页 |
·功能健全的微观城镇结构:“集约化”的有机系统 | 第230-231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支撑体系 | 第231-235页 |
·产业选择与空间布局 | 第232-233页 |
·物质与社会基础设施 | 第233-235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政策路径 | 第235-245页 |
·以创新的制度设计为保障,破除制度约束 | 第235-238页 |
·以合理的规划安排为指导,优化空间布局 | 第238-239页 |
·以集约的产业发展为动力,加快模式转型 | 第239-241页 |
·以高效的资源利用为抓手,夯实发展基础 | 第241-243页 |
·以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目标,强化生态建设 | 第243-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245-247页 |
9 研究的基本结论与后续展望 | 第247-256页 |
·研究的基本结论 | 第247-253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 第247-248页 |
·集约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有效途径 | 第248-249页 |
·集约型城镇化是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 | 第249-250页 |
·集约型城镇化是布局合理与支撑强化的过程 | 第250-251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测度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 第251-253页 |
·研究的后续展望 | 第253-256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制度创新体系设计 | 第253-254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最优城镇人口规模 | 第254-255页 |
·集约型城镇化的城乡共享成果机理 | 第255-256页 |
参考文献 | 第256-275页 |
研究附录 | 第275-281页 |
致谢 | 第281-283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