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目录第13-19页
1 导论第19-43页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9-27页
     ·研究背景第19-23页
     ·研究范围第23-25页
     ·研究意义第25-27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7-37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27-29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29-36页
     ·对国内外文献的总结第36-37页
   ·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设计第37-40页
     ·研究内容第37-38页
     ·理论框架设计第38-40页
   ·研究方法第40-41页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第40页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40页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第40-41页
   ·主要创新和不足第41-43页
     ·主要创新第41-42页
     ·研究的不足第42-43页
2 城镇空间结构基本理论第43-67页
   ·城镇空间内涵和相关概念第43-48页
     ·城镇空间内涵及其相关概念界定第43-46页
     ·城镇空间结构及其相关概念界定第46-48页
   ·古典区位理论第48-55页
     ·冯·杜能(Von Thunen)的农业区位论第48-50页
     ·韦伯(Weber)的工业区位论第50-51页
     ·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中心地理论第51-53页
     ·勒施(August Losch)的市场区位论第53-55页
     ·古典区位论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启示第55页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第55-60页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第55-57页
     ·区域空间结构要素理论第57-58页
     ·点轴开发理论第58-59页
     ·网络开发理论第59页
     ·城镇空间结构理论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启示第59-60页
   ·城镇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第60-65页
     ·空间引力模型第60-62页
     ·城镇空间作用理论第62-64页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对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启示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3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内容及其评价第67-84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涵义第67-68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内容及其分析框架第68-73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内容第68-69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框架第69-70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作用第70-73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评判目标和方法第73-83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目标第73-79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指标体系第79-81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评价方法第81-83页
   ·本章小结第83-84页
4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研究第84-100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的界定第84-86页
     ·机制的起源、概念及其在经济学领域的应用第84-85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的内涵第85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机制涉及的主要要素第85-86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政府作用机制第86-90页
     ·政策引导与规划控制机制第86-87页
     ·政府投资与示范机制第87-88页
     ·政府协调与控制机制第88-90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第90-96页
     ·价格调节机制第90-92页
     ·产业集聚与转移机制第92-94页
     ·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第94-96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社会协调机制第96-99页
     ·公众参与机制第96-97页
     ·社会组织机制第97-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5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格局第100-131页
   ·中国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概况第101-105页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第103页
     ·改革开放后至“十二五”规划前第103-104页
     ·“十二五”规划至今第104-105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历史演变第105-108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缓慢演变阶段(1954年至1978年)第106-107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稳步演进阶段(1979年至“十二五”规划前)第107-108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变迁快速推进阶段(“十二五”规划至今)第108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影响因素和现实格局第108-123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08-116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分布的纵向分析第116-117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布局的横向分析第117-118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形态基本情况第118-119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密度基本情况第119-120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地域和规模结构基本情况第120-123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的特征分析第123-130页
     ·四川城镇空间布局存在区域悬殊,且城镇空间形态差异大第123-124页
     ·四川城镇空间布局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且呈现出东密西疏特征第124页
     ·四川城镇空间功能存在重叠现象,空间竞争与摩擦较为严重第124-126页
     ·四川城镇空间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且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滞后第126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逐步由粗放模式到集约模式演变第126-128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呈现组团式发展和产业集聚特征第128-130页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6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类型、评价结果和影响因素研究第131-160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现实格局的类型——基于空间引力模型分析第131-138页
     ·城镇空间引力模型的理论分析第131-133页
     ·城镇空间密度与集聚度的计算步骤与结果第133-136页
     ·基于场强值和集聚度的实证结果解读第136-138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目标评价——基于功效值与协调度分析第138-147页
     ·基于功效函数与协调度函数分析的基本原理第139-144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功效值与协调函数的实证分析第144-146页
     ·对功效值与协调值实证分析结果的解释第146-147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分析第147-159页
     ·模型设定第148页
     ·Moran’I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第148-150页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与指标说明第150-151页
     ·四川城镇空间规模集聚Moran’工指数及Z值计算第151-154页
     ·四川城镇空间规模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第154-157页
     ·对四川城镇空间规模影响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解读第157-159页
   ·本章小结第159-160页
7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运行机制分析和主要问题第160-178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政府作用机制分析第160-167页
     ·政策引导与规划控制机制第160-164页
     ·政府投资与示范机制第164-165页
     ·政府协调与控制机制第165-167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分析第167-171页
     ·价格调节机制第167-168页
     ·产业集聚与扩散机制第168-170页
     ·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机制第170-171页
   ·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社会协调机制分析第171-174页
     ·公众参与机制第171-172页
     ·社会组织机制第172-174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74-177页
     ·城镇分布呈现“单中心”形态,表现出“一城独大”的局面第174页
     ·城镇“小而散”特征明显,缺乏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中小城镇第174-175页
     ·城镇空间结构处于低度协调,城镇之间的协调机制未能建立第175-176页
     ·工业的“外部嵌入式”模式未能推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第176页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差距导致城镇空间结构失衡第176-177页
   ·本章小结第177-178页
8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思路及其对策研究第178-202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第178-185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第179-181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第181-183页
     ·四川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第183-185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宏观路径第185-195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政府作用机制设计第185-189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市场配置资源机制设计第189-194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的社会协调机制设计第194-195页
   ·四川省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当前政策措施第195-200页
     ·引导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注重城镇节点空间结构“自组织发展”第195页
     ·加强城镇空间交通网络规划,促进交通轴线适度超前发展第195-197页
     ·完善城镇空间功能结构,推进城镇域面实现“多点多极”发展第197-198页
     ·依靠改革红利释放活力,落实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设计第198-199页
     ·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形成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第199-200页
   ·本章小结第200-202页
9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第202-205页
   ·主要结论第202-204页
   ·研究展望第204-205页
参考文献第205-215页
致谢第215-217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17页

论文共2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
下一篇:中国集约型城镇化及其综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