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一、导论 | 第7-11页 |
(一)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7-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二、传统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 第11-17页 |
(一) 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1-13页 |
1. 主体的内涵 | 第11页 |
2. 主体性的内涵 | 第11-12页 |
3.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2-13页 |
(二)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局限性 | 第13-15页 |
1. 教育主体单一、固化,忽视个体参与 | 第13-14页 |
2. 教育目标整齐、划一,忽视个体差异 | 第14页 |
3. 教育内容空洞、抽象,忽视个体需要 | 第14-15页 |
(三)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15-17页 |
1. 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 | 第15-16页 |
2. 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原因 | 第16-17页 |
3. 局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 | 第17页 |
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必然性 | 第17-23页 |
(一)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17-19页 |
1. 主体间性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8页 |
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 第19-21页 |
1. 双主体性 | 第19页 |
2. 平等性 | 第19-20页 |
3. 交互性 | 第20-21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的现代价值 | 第21-23页 |
1. 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 第21页 |
2. 是呼应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 第21-22页 |
3. 是符合当代高校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客观要求 | 第22-23页 |
四、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第23-30页 |
(一) 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 第23-26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要体现平等民主 | 第23-2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适应时代要求 | 第24-25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回归生活世界 | 第25-26页 |
(二) 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 第26-28页 |
1. 地位平等原则 | 第26-27页 |
2. 贴近生活原则 | 第27页 |
3. 体验巩固原则 | 第27-28页 |
(三) 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30页 |
1. 避免新交往方式对主体间关系的异化 | 第28-29页 |
2. 注意保留教育主体之间关系的差异性 | 第29-30页 |
3. 合理看待“交往”与“灌输”的关系 | 第30页 |
五、结语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Abstract | 第34-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