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京都”时代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路径研究--从碳市场主体关系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排放权交易 | 第14-15页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 第15-17页 |
·《京都议定书》及其影响 | 第17-18页 |
·博弈论与碳交易市场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研究创新 | 第22-23页 |
2 碳交易市场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碳排放权起源 | 第23页 |
·排放权理论 | 第23页 |
·排放权理论的实践研究 | 第23页 |
·碳交易市场体系和分类 | 第23-25页 |
·碳交易市场体系 | 第23-24页 |
·碳交易市场类型 | 第24-25页 |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 第25-27页 |
3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启示 | 第27-43页 |
·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27-33页 |
·欧盟碳交易市场概况 | 第27-29页 |
·欧盟碳交易市场现状 | 第29-33页 |
·美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33-36页 |
·美国区域温室气体行动 | 第33-34页 |
·西部气候行动倡议 | 第34-35页 |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 | 第35-36页 |
·日本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环境自愿行动计划 | 第36-37页 |
·日本自愿排放交易体系 | 第37页 |
·日本东京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 | 第37-38页 |
·印度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可再生能源核证计划 | 第38-39页 |
·节能证书交易计划 | 第39-40页 |
·国际碳交易市场启示 | 第40-43页 |
·探索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碳交易形式 | 第40页 |
·制定长期稳定的气候政策 | 第40-41页 |
·以区域碳市场带动全国市场构建 | 第41页 |
·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助减排 | 第41-43页 |
4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43-49页 |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43-45页 |
·国内自愿碳交易市场现状 | 第43-45页 |
·国内碳交易市场试点现状 | 第45页 |
·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45-49页 |
·过度依赖 CDM 项目交易 | 第46页 |
·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体系 | 第46-47页 |
·碳金融市场发展缓慢 | 第47页 |
·碳排放权交易缺乏群众基础 | 第47-49页 |
5 碳交易市场主体关系模型的构建与博弈分析 | 第49-61页 |
·碳交易市场主体关系模型的构建 | 第49-50页 |
·碳排放权交易主要交易模式 | 第50-53页 |
·政府间交易 | 第52页 |
·企业间交易 | 第52-53页 |
·政府与企业间交易 | 第53页 |
·金融中介机构参与的交易 | 第53页 |
·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履约企业间交易的博弈分析 | 第53-56页 |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4页 |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54-56页 |
·中央履约企业与责任地方履约企业间交易的博弈分析 | 第56-61页 |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56-57页 |
·非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第57-61页 |
6 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路径 | 第61-68页 |
·加强市场管理,提高交易效率 | 第62-64页 |
·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政策 | 第62-63页 |
·完善与碳交易相关的法律体系 | 第63页 |
·构建碳交易信息系统 | 第63-64页 |
·推进碳金融创新,实现碳交易多样化 | 第64-66页 |
·发展多层次碳金融市场 | 第64-65页 |
·发展碳金融产品 | 第65-66页 |
·培育交易主体,增强参与意识 | 第66-68页 |
·培育市场交易主体 | 第66-67页 |
·加强碳排放权知识宣传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