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8页 |
绪论 | 第18-25页 |
一. 研究缘起、范围和意义 | 第19页 |
二. 当前关于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的现状 | 第19-23页 |
三. 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3-25页 |
第一章 韩愈诗歌研究概述 | 第25-33页 |
第一节 清代以前的韩愈诗歌研究概述 | 第25-29页 |
一. 唐五代的韩诗研究 | 第25-27页 |
二. 宋代的韩诗研究 | 第27-29页 |
三. 金元明的韩诗研究 | 第29页 |
第二节 清代的韩愈诗歌研究概况 | 第29-33页 |
一. 清代韩诗文献概述 | 第29-31页 |
二. 清人论韩诗概述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清初韩诗文献的整理 | 第33-51页 |
第一节 李光地《榕村诗选》 | 第33-37页 |
一. 从经义角度阐释韩诗 | 第34-36页 |
二. 论韩诗得古韵精意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查慎行《查初白诗评十二种》 | 第37-43页 |
一. 遵循儒家诗教传统,以中和、敦厚为标准论韩诗 | 第39-40页 |
二. 论韩诗之创新奇崛 | 第40-41页 |
三. 揭示韩诗艺术成就及妙处 | 第41-42页 |
四. 分析韩诗章法 | 第42页 |
五. 对韩诗用韵的研究 | 第42-43页 |
六. 评论韩诗源流及影响 | 第43页 |
第三节 顾嗣立《昌黎先生诗集注》 | 第43-49页 |
一. 对韩诗的注释 | 第45-47页 |
二. 对韩诗艺术技巧的鉴赏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席启寓《唐诗百名家全集》 | 第49-51页 |
第三章 清初韩诗批评理论的兴盛 | 第51-78页 |
第一节 钱谦益在清初诗坛首倡韩诗 | 第51-56页 |
一. 以灵心、胎性论韩诗 | 第52-53页 |
二. 以诗史观评韩诗 | 第53-55页 |
三. 学习韩诗创作学问诗 | 第55-56页 |
第二节 叶燮论韩诗之力大思雄,陈中见新 | 第56-64页 |
一. 从诗史发展的角度论韩诗 | 第57-58页 |
二. 推重韩诗之变 | 第58-61页 |
三. 论韩诗之力大思雄 | 第61-62页 |
四. 论韩愈之品量 | 第62-64页 |
第三节 朱彝尊论韩诗之真味天然 | 第64-67页 |
第四节 王士禛论韩诗之雄奇怪伟 | 第67-71页 |
一. 论韩诗之得“杜神” | 第67-68页 |
二. 反对强分唐宋,赞赏韩诗之雄奇 | 第68-70页 |
三. 对韩诗缺点的品评 | 第70-71页 |
第五节 何焯对韩诗的训诂与点评 | 第71-78页 |
一. 对文字的训诂和校勘 | 第72-73页 |
二. 对旧注的吸收和批驳 | 第73-74页 |
三. 对韩诗章法和艺术的分析 | 第74-76页 |
四. 对韩诗源流和影响的分析 | 第76-78页 |
第四章 清中期韩诗文献的突破 | 第78-104页 |
第一节 方世举《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 第78-88页 |
一. 对韩诗的编年 | 第79-82页 |
二. 对韩诗的笺注 | 第82-86页 |
三. 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与其他韩诗注本的比较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唐宋诗醇》论韩诗之卓绝千古 | 第88-95页 |
第三节 《四库全书》对韩集的收录与评价 | 第95-99页 |
一. 《四库全书》之韩集收录 | 第95-97页 |
二. 《四库全书总目》之论韩诗 | 第97-99页 |
第四节 王元启《读韩记疑》 | 第99-104页 |
第五章 清中期韩诗批评理论的深化 | 第104-122页 |
第一节 沈德潜论韩诗之奇情郁起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姚范论韩诗之重考据 | 第107-111页 |
一. 对韩诗的用韵和字音的考证 | 第107-110页 |
二. 对韩诗风格的分析 | 第110-111页 |
第三节 赵翼论韩诗之雄奇创新 | 第111-118页 |
一. 论韩诗之奇警 | 第111-113页 |
二. 论韩诗在继承中创新 | 第113-116页 |
三. 客观评价韩诗成就与不足 | 第116-118页 |
第四节 翁方纲以韩愈诗论为依据的肌理说 | 第118-122页 |
一. 与韩愈诗论密切相关的肌理说 | 第118-120页 |
二. 论韩诗之变化盛唐 | 第120-121页 |
三. 论韩诗之押险韵 | 第121-122页 |
第六章 清晚期韩诗文献之后出转精 | 第122-146页 |
第一节 黄钺《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 | 第122-128页 |
一.增旧注之不足 | 第123-126页 |
二. 证旧注之错讹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郑珍《跋韩诗》 | 第128-137页 |
一. 考证本事 | 第130-131页 |
二. 考证编年 | 第131-133页 |
三. 释义与典故 | 第133-134页 |
四. 阐发诗旨 | 第134-135页 |
五. 分析艺术成就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李详《韩诗证选》 | 第137-146页 |
一. 揭示韩诗与《文选》之渊源 | 第138-140页 |
二. 指出韩诗旧注征引《文选》之疏失 | 第140-142页 |
三. 李详《韩诗证选》之缺陷与不足 | 第142-146页 |
第七章 清晚期韩诗批评理论的升华 | 第146-174页 |
第一节 方东树以文论韩诗 | 第146-157页 |
一. 尊杜扬韩,根柢儒学 | 第147-149页 |
二. 重实轻虚,立言救时,关注社会生活 | 第149-150页 |
三. 喜清奇生新,反对陈言熟意,以文论韩诗 | 第150-157页 |
第二节 曾国藩重文气而崇韩诗之阳刚 | 第157-163页 |
一. 重文气,强调倔强 | 第157-158页 |
二. 论韩诗阳刚美 | 第158-159页 |
三. 激赏韩愈古体诗 | 第159-160页 |
四. 论韩诗之诙诡 | 第160-161页 |
五. 《十八家诗钞》对韩诗的选录 | 第161-163页 |
第三节 刘熙载论韩诗之以丑为美 | 第163-168页 |
一. 从诗文同源出发论韩诗之正与奇 | 第164-165页 |
二. 论述韩诗之去陈言 | 第165-166页 |
三. 论韩诗“以丑为美” | 第166-167页 |
四. 论韩诗的源流影响 | 第167-168页 |
第四节 朱庭珍评韩愈为古今大家 | 第168-174页 |
一. 将韩愈列为古今大家 | 第169-170页 |
二. 以辩证的诗法论韩诗 | 第170页 |
三. 论韩诗之积理养气 | 第170-171页 |
四. 论韩愈诗法的影响 | 第171-174页 |
第八章 清代韩愈诗歌研究中的主要论题 | 第174-190页 |
第一节 清人论韩诗之变 | 第174-180页 |
第二节 清人论韩诗之正 | 第180-185页 |
第三节 清人论韩诗的经典化 | 第185-190页 |
结语 | 第190-192页 |
附录:清代韩集序跋辑录 | 第192-219页 |
《昌黎先生诗集注》 | 第192-196页 |
《韩子粹言》 | 第196页 |
《精校韩文起》 | 第196-197页 |
《唐诗百名家全集》 | 第197-203页 |
《杜韩集韵》 | 第203-204页 |
《唐宋诗醇》之昌黎韩愈诗小序 | 第204-205页 |
《昌黎诗集编年笺注》 | 第205-208页 |
《韩集点勘》 | 第208页 |
《韩子文钞》 | 第208-209页 |
《读韩记疑》 | 第209-211页 |
《韩集笺正》 | 第211-212页 |
《昌黎先生诗增注证讹》 | 第212-213页 |
《韩诗证选》 | 第213页 |
《韩诗萃精》 | 第213-214页 |
《四库全书总目》之韩集提要 | 第214-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28页 |
基本典籍 | 第219-223页 |
今人著述 | 第223-225页 |
论文 | 第225-228页 |
致谢 | 第228-229页 |
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29页 |
一. 个人简历 | 第229页 |
二. 读博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