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微气候及微气候调节的概念 | 第14页 |
·关于微气候被动式调节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中小型公共建筑的特殊性 | 第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6-18页 |
·关于微气候调节中被动技术研究体系的发展 | 第16-17页 |
·国内外中小型公共建筑微气候调节被动技术研究与运用的现状 | 第17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理论框架 | 第19-20页 |
第2章 建筑的微气候调节理论原理研究 | 第20-30页 |
·微气候概念的提出 | 第20-21页 |
·区域气候 | 第20页 |
·小气候 | 第20页 |
·微气候 | 第20-21页 |
·建筑微气候的主要控制指标 | 第21-22页 |
·建筑微气候的显性指标 | 第21-22页 |
·建筑微气候的隐性指标 | 第22页 |
·建筑微气候的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人体的热感觉 | 第22-24页 |
·有效温度 | 第24页 |
·PMV 指标 | 第24页 |
·公共建筑的微气候调节控制策略 | 第24-27页 |
·微气候中热环境调节策略 | 第24-25页 |
·微气候中空气品质调节策略 | 第25-27页 |
·建筑微气候调节方法概述 | 第27-30页 |
·建筑微气候调节技术的分类 | 第27页 |
·中小型公共建筑微气候调节技术选择策略 | 第27页 |
·建筑微气候被动式调节设计方法 | 第27-30页 |
第3章 中小型公共建筑常规被动调节技术研究 | 第30-45页 |
·体型系数的控制 | 第30-31页 |
·围护结构优化 | 第31-37页 |
·保温隔热材料 | 第31-33页 |
·墙体 | 第33-34页 |
·门窗 | 第34-36页 |
·窗墙比 | 第36页 |
·屋顶的设计 | 第36-37页 |
·遮阳设计 | 第37-38页 |
·针对窗口的遮阳 | 第37-38页 |
·针对屋面的遮阳 | 第38页 |
·自然通风设计 | 第38-44页 |
·建筑通用通风调节技术 | 第39-40页 |
·中小型公共建筑多种通风技术研究 | 第40-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中小型公共建筑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研究 | 第45-54页 |
·被动式太阳能调节技术研究概述 | 第45页 |
·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被动式太阳能调节技术 | 第45-51页 |
·直接受益式 | 第47页 |
·集热蓄热墙调节式 | 第47-49页 |
·附加阳光间调节方式 | 第49-50页 |
·屋顶蓄热调节方式 | 第50-51页 |
·被动式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技术 | 第51-53页 |
·太阳能烟囱的通风效应及应用研究 | 第52-53页 |
·对流环路式调节 | 第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中小型公共建筑绿化调节技术研究 | 第54-63页 |
·绿化调节对于建筑微气候调节的意义 | 第54页 |
·立体绿化 | 第54-59页 |
·屋顶绿化 | 第55-56页 |
·垂直绿化 | 第56-59页 |
·室内绿化 | 第59页 |
·建筑局部绿色化 | 第59-61页 |
·植物遮阳 | 第59-60页 |
·可调节植物遮阳通风围护结构 | 第60-61页 |
·建筑主体之外的绿色柱廊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中小型公共建筑的被动调节技术实例研究 | 第63-72页 |
·公共建筑微气候被动式调节技术的综合运用 | 第63-64页 |
·全国首届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专业组一等奖作品 | 第64-67页 |
·斜式太阳烟囱被动式太阳能热压通风系统 | 第65-67页 |
·采光 | 第67页 |
·植物带主要作用 | 第67页 |
·Deutsch Wagram 日间托儿所 | 第67-69页 |
·东京都大田区东急大冈山站上东急医院 | 第69-72页 |
·医院的绿色双层表皮 | 第69-70页 |
·车站的绿色 | 第70-71页 |
·地区的环境装置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7-78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