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的危害论文--对生物的危害论文

环境相关典型生物酶体系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4页
 §1.1 酶与环境第17-19页
  §1.1.1 酶的概述第17页
  §1.1.2 酶催化反应机理第17-18页
  §1.1.3 酶与环境污染物第18页
  §1.1.4 酶与清洁生产第18-19页
 §1.2 研究酶催化反应的实验与理论手段第19-20页
 §1.3 论文课题的选择、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20-24页
  §1.3.1 乙酰胆碱酯酶体系第20-21页
   §1.3.1.1 乙酰胆碱酯酶与塔崩相互作用体系第20-21页
   §1.3.1.2 乙酰胆碱酯酶与甲胺磷相互作用体系第21页
  §1.3.2 黄素腺嘌呤二核甘酸依赖性亚硝基合酶体系第21-22页
  §1.3.3 联苯间位分裂产物水解酶体系第22页
  §1.3.4 谷胱甘肽转移酶体系第22-23页
  §1.3.5 氟乙酸盐脱卤素酶体系第23-24页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第24-31页
 §2.1 量子力学与量子化学方法第24-26页
  §2.1.1 Born-Oppenhemer近似第24-25页
  §2.1.2 量子化学方法第25-26页
 §2.2 分子力学与分子动力学方法第26-28页
 §2.3 量子力学分子力学联用方法第28-31页
第三章 有机磷化合物与乙酰胆碱酯酶的相互作用机理第31-51页
 §3.1 塔崩抑制的乙酰胆碱酯酶的老化与肟类解毒剂的活化机理第32-40页
  §3.1.1 前言第32页
  §3.1.2. 计算方法第32-35页
   §3.1.2.1 晶体结构的预处理与分子动力学方法第32-33页
   §3.1.2.2 QM/MM计算方法第33-35页
  §3.1.3 结果与讨论第35-39页
   §3.1.3.1 一分子水参与的老化反应第35-36页
   §3.1.3.2 肟类解毒剂诱导的活化反应第36-38页
   §3.1.3.3 比较老化反应与肟类解毒剂诱导的活化反应第38-39页
  §3.1.4 本节小结第39-40页
 §3.2 甲胺磷抑制的乙酰胆碱酯酶的自发活化机理第40-50页
  §3.2.1 前言第40页
  §3.2.2 计算方法第40-42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3.2.3.1 (-)-甲胺磷抑制的乙酰胆碱酯酶的自发活化机理第42-44页
   §3.2.3.2 (+)-甲胺磷抑制的乙酰胆碱酯酶的自发活化机理第44-47页
   §3.2.3.3 自发活化反应过程中关键氨基酸的运动第47-48页
   §3.2.3.4 自发活化反应的能垒第48-49页
  §3.2.4 本节小结第49-50页
 §3.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黄素腺嘌呤二核甘酸依赖性亚硝基合酶的催化机理第51-60页
 §4.1 前言第51-52页
 §4.2 计算方法第52-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59页
  §4.3.1 催化反应过程及势能剖面第55-58页
  §4.3.2 活性中心部位重要氨基酸的静电影响第58-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联苯间位分裂产物水解酶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第60-71页
 §5.1 前言第60-61页
 §5.2 计算方法第61-6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2-70页
  §5.3.1 底物协助的亲核反应进攻机理不适用于野生酶BphD第62-63页
  §5.3.2 确定野生型BphD的酰化机理第63-66页
  §5.3.3 野生型BphD的脱酰化反应机理第66-67页
  §5.3.4 野生型BphD的酰化、脱酰化反应路径第67-70页
 §5.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蚊虫体内谷胱甘肽转移酶催化滴滴涕的机理研究第71-85页
 §6.1. 前言第71-72页
 §6.2 计算方法第72-73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73-84页
  §6.3.1 反应机理第74-79页
  §6.3.2 质子转移机理的具体反应过程第79-81页
  §6.3.3 氢键网络和氨基酸的影响第81-83页
  §6.3.4 构效关系以及酶AgGSTe2、AgGSTl-6催化能力对比第83-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七章 氟乙酸盐脱卤素酶催化反应机理第85-91页
 §7.1 前言第85-86页
 §7.2 计算方法第86-87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87-90页
  §7.3.1 体系Hsd-S与Hse-S第87-89页
  §7.3.2 体系Hsd-B与Hse-B第89页
  §7.3.3 构建大小体系反应能垒之间的关系第89-90页
 §7.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八章 创新之处和工作展望第91-92页
 §8.1 创新之处第91页
 §8.2 工作展望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发表论文第108-110页
附件第110-142页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典型城市和高山地区碳质气溶胶及单颗粒混合状态研究
下一篇:典型氟代二噁英和硝基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