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1页 |
·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20-38页 |
·碳质气溶胶 | 第20-29页 |
·碳质气溶胶的观测研究 | 第29-34页 |
·基于观测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估算方法 | 第34-37页 |
·大气气溶胶的混合状态 | 第37-38页 |
·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和问题 | 第38-3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9-40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科学意义 | 第40-41页 |
第二章 观测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41-56页 |
·观测实验概述 | 第41-45页 |
·济南站点 | 第41-42页 |
·北京站点 | 第42-43页 |
·香港站点 | 第43-44页 |
·衡山站点 | 第44-45页 |
·观测仪器与质控质保 | 第45-53页 |
·气体污染物监测仪器 | 第46-47页 |
·气溶胶监测仪 | 第47-51页 |
·单颗粒采样和分析方法 | 第51-53页 |
·气象参数测量 | 第53页 |
·研究方法 | 第53-56页 |
·后向气流轨迹计算及聚类分析 | 第53-54页 |
·气溶胶原位酸度E-AIM模型 | 第54-55页 |
·主因子分析法 | 第55-56页 |
第三章 我国典型城市大气气溶胶和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 | 第56-76页 |
·济南四季灰霾和非灰霾天气条件下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 | 第56-62页 |
·OC/EC质量浓度水平和季节变化特征 | 第56-58页 |
·OC和EC相关性分析 | 第58-60页 |
·OC/EC比值及二次有机碳(SOC)的估算 | 第60-62页 |
·2009年北京后奥运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 | 第62-67页 |
·OC、EC和PM_(2.5)的日均浓度变化 | 第62-63页 |
·OC、EC的相关性分析和SOC估算 | 第63-64页 |
·与2008年奥运会同期比较 | 第64-67页 |
·香港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研究 | 第67-73页 |
·香港东涌站点PM_(2.5)中OC、EC季节变化特征 | 第67-69页 |
·香港城市站点PM_(2.5)中OC、EC污染特征 | 第69-72页 |
·香港二次有机气溶胶的估算 | 第72-73页 |
·中国典型城市碳质气溶胶污染对比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南方高山站碳质气溶胶污染特征与长距离输送规律研究 | 第76-89页 |
·衡山PM_(2.5)中碳质气溶胶 | 第76-80页 |
·衡山PM_(2.5)中碳质气溶胶时间变化和质量浓度水平 | 第76-78页 |
·OC和EC相关性分析以及SOC的估算 | 第78-80页 |
·衡山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及特征 | 第80-84页 |
·云雾过程中SOA的液相生成 | 第80-83页 |
·SOA与颗粒物原位酸度的关系 | 第83-84页 |
·衡山碳质气溶胶区域长距离输送特征研究 | 第84-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香港地区城市烟羽中有机气溶胶的光化学老化研究 | 第89-97页 |
·观测期间的光化学事件 | 第89-90页 |
·城市烟羽分类 | 第90-92页 |
·有机气溶胶的光化学生成 | 第92-96页 |
·光化学寿命 | 第92-93页 |
·SOC的光化学生成速率估算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典型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老化过程及混合状态研究 | 第97-116页 |
·我国北方冬季区域灰霾过程中的气溶胶污染特征 | 第97-110页 |
·济南典型灰霾天气过程中气象要素、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 第97-102页 |
·不同天气类型的颗粒物分类和混合状态 | 第102-105页 |
·雾、清洁和灰霾天气条件下单颗粒对比 | 第105-108页 |
·区域灰霾单颗粒气溶胶的混合机理 | 第108-109页 |
·小结 | 第109-110页 |
·香港光化学老化过程的气溶胶污染特征 | 第110-116页 |
·香港光化学过程中气象要素、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 | 第110-113页 |
·清洁天和光化学污染事件条件下颗粒物分类和混合状态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七章 济南城区和工业区微量元素浓度、来源与混合状态研究 | 第116-126页 |
·济南PM_(2.5)中微量金属的质量浓度水平 | 第117-119页 |
·济南微量金属来源分析 | 第119-123页 |
·微量金属的富集因子和相关性分析 | 第119-121页 |
·主成分分析和源解析 | 第121-123页 |
·TEM分析和对健康的潜在影响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八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26-131页 |
·主要结论 | 第126-129页 |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9页 |
致谢 | 第149-151页 |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获得情况 | 第151-183页 |
附表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