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3-14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4-17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第一节 生命周期假说 | 第18-19页 |
第二节 代际交叠模型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0-21页 |
第四节 社会公平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情况分析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点 | 第23-25页 |
一、 通过社会补偿,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 第23页 |
二、 权利与义务相对等、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并体现福利性 | 第23页 |
三、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战略目标 | 第23-24页 |
四、 国家主导与财政补贴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新平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查分析 | 第25-30页 |
一、 新平县农村养老的主要模式 | 第26-27页 |
二、 新平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运行情况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新农保政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40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 | 第30页 |
第二节 分析方法和步骤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农户视角下的新农保政策效果测量及分析 | 第31-40页 |
一、 客观影响分析 | 第31-33页 |
二、 主观影响分析 | 第33-34页 |
三、 新农保政策综合效果分析 | 第34-35页 |
四、 新农保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40页 |
第五章 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40-49页 |
第一节 部分群众参保积极性不高 | 第40-43页 |
一、 自愿参保机制无强制执行力 | 第40-41页 |
二、 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41-43页 |
第二节 保障水平低,难以真正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 第43-45页 |
一、 多档次弹性缴费方式形同虚设 | 第43-44页 |
二、 制度设计缺乏吸引力 | 第44-45页 |
第三节 相关政策不完善导致新农保出现覆盖“盲区” | 第45-46页 |
一、 制度衔接不完善 | 第45页 |
二、 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的切身利益 | 第45-46页 |
第四节 基层经办机构管理服务能力较低,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 第46-47页 |
一、 服务平台不健全 | 第46页 |
二、 经办力量薄弱和信息系统建设滞后 | 第46-47页 |
三、 金融服务不够充分 | 第47页 |
第五节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与管理存在较大风险 | 第47-49页 |
一、 筹资机制还不够完善 | 第47-48页 |
二、 基金保值增值难 | 第48页 |
三、 基金监管不力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49-57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 | 第49-51页 |
一、 坚持“广覆盖、低水平、可转移” | 第49页 |
二、 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第49-50页 |
三、 分地区、分人群、分阶段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51-57页 |
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承担主体责任 | 第51-52页 |
二、 强化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意识 | 第52-53页 |
三、 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运营 | 第53-54页 |
四、 加强经办机构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 第54-55页 |
五、 加快实现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进程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附录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本人在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