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桥梁结构的震害与本课题的提出 | 第16-18页 |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2页 |
·曲线梁桥的研究 | 第18-21页 |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空间弹塑性分析 | 第21-27页 |
·桥梁地震反应损伤评估 | 第27-29页 |
·伸缩缝处的碰撞效应 | 第29-32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2章 城市立交曲线桥梁地震反应分析 | 第34-54页 |
·引言 | 第34-35页 |
·曲线梁桥的有限元计算 | 第35-42页 |
·曲线梁的理论计算方法 | 第35-41页 |
·曲线桥梁的有限元程序介绍 | 第41-42页 |
·曲线梁桥的地震反应分析 | 第42-53页 |
·曲线梁桥计算模型 | 第43-45页 |
·计算结果 | 第45-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简化分析方法 | 第54-69页 |
·前言 | 第54页 |
·曲线桥梁模型 | 第54-57页 |
·质心 | 第55-56页 |
·桥面板的转动惯量 | 第56-57页 |
·桥墩的刚度中心 | 第57页 |
·模态分析 | 第57-61页 |
·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谱分析 | 第61-63页 |
·SRSS方法 | 第61-63页 |
·百分比方法 | 第63页 |
·参数影响与敏感度分析 | 第63-68页 |
·曲桥半径R 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4-65页 |
·桥面宽度L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5-67页 |
·桥面宽度L与曲桥半径R 的相对影响 | 第67页 |
·阻尼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城市立交桥支座单元的模拟 | 第69-86页 |
·引言 | 第69-70页 |
·光滑双曲线滞变恢复力模型 | 第70-79页 |
·单轴模型 | 第72-75页 |
·多轴模型 | 第75-76页 |
·IDARC-BRIDGE中隔震单元模拟 | 第76-78页 |
·Wen-Bouc滞回模型的优缺点 | 第78-79页 |
·光滑双曲线滞变恢复力模型的等效线性化 | 第79-80页 |
·数值分析 | 第80-85页 |
·IDARC和ANSYS的对比分析 | 第81-84页 |
·参数影响分析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地震反应中邻桥碰撞问题分析 | 第86-111页 |
·概述 | 第86-87页 |
·邻桥碰撞理论分析 | 第87-92页 |
·上部结构碰撞模型 | 第87-90页 |
·桥梁运动方程 | 第90-92页 |
·邻桥碰撞数值分析 | 第92-100页 |
·动力非线性问题的NEWTON-RAPHSON法 | 第92-97页 |
·算例 | 第97-100页 |
·碰撞参数分析 | 第100-104页 |
·相邻结构自振周期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碰撞初始间距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防撞措施分析 | 第104-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6章 行波效应对结构碰撞反应的影响 | 第111-132页 |
·时间延迟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波传播效应对相邻结构碰撞作用的影响 | 第114-124页 |
·最大位移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114-118页 |
·行波作用下相同周期结构相位分析 | 第118-120页 |
·行波作用下不同周期结构相位分析 | 第120-124页 |
·位移输入的动力平衡方程 | 第124-131页 |
·考虑多点输入的动力平衡方程 | 第125页 |
·动力平衡方程的解法 | 第125-127页 |
·算例 | 第127-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7章 I-5-C-14 立交工程抗震性能分析中的应用 | 第132-147页 |
·概述 | 第132-134页 |
·桥梁结构整体动力分析 | 第134-145页 |
·模态分析 | 第134-135页 |
·动力分析 | 第135-137页 |
·分析结果 | 第137-143页 |
·伸缩缝拉结装置 | 第143-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第8章 城市立交桥地震损伤评估简化方法 | 第147-156页 |
·前言 | 第147页 |
·计算示例 | 第147-150页 |
·计算模型 | 第148-149页 |
·P-Delta效应 | 第149-150页 |
·屈服后刚度和P-Delta效应对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基于不同损伤模型的等价延性系数 | 第151-153页 |
·基于荷载作用下的最大位移建立的损伤指数 | 第151-152页 |
·基于荷载作用下的能量建立的损伤指数 | 第152页 |
·Park-Ang 模型 | 第152-153页 |
·残留位移 | 第153-15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5-1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60页 |
参考文献 | 第160-17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