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民政工作论文--其他论文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理论范式与经验分析

内容提要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7页
绪论第17-47页
 一、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7-21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17-20页
  (二) 研究意义第20-21页
 二、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21-42页
  (一) 制度创新动因和路径研究的文献梳理及简评第21-29页
  (二) 基于研究视角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文献综述第29-42页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42-44页
  (一) 研究思路第42-43页
  (二) 研究方法第43-44页
 四、 研究范围与创新之处第44-47页
  (一) 研究范围第44页
  (二) 创新与不足第44-47页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范式的建构第47-100页
 一、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涵阐释第47-60页
  (一) 对社会管理概念新的诠释第47-49页
  (二) 制度创新的内涵解析第49-52页
  (三) 制度创新的规则和程序第52-53页
  (四)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含义及构成第53-54页
  (五) 社会管理制度的分类第54-56页
  (六) 社会管理制度相关概念辨析第56-60页
 二、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价值第60-71页
  (一) 实现社会管理法治化的根本要求第61-63页
  (二) 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的重要途径第63-65页
  (三) 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核心诉求第65-67页
  (四) 保证社会管理持续创新的源动力第67-69页
  (五) 规避社会管理制度风险的着力点第69-71页
 三、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逻辑第71-81页
  (一) 理论前提: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第71-74页
  (二) 理论基石:法治政府理论第74-75页
  (三) 理论内核:服务行政理论第75-77页
  (四) 理论工具:制度变迁理论第77-81页
 四、 观念—结构—行为:一个分析路径第81-100页
  (一) 我国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初始状态第82-88页
  (二) 文献中的制度创新研究范式及其不足第88-94页
  (三) “观念—结构—行为”分析路径的建构第94-100页
第二章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第100-133页
 一、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目标体系:一种规范性的分析第101-107页
  (一) 价值目标: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第101-104页
  (二) 结构目标:形成科学规范、高效便民的社会管理体制第104-105页
  (三) 行为目标:形成多元协同、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机制第105-107页
 二、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模式:一种解释性的分析第107-115页
  (一) “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之一:治理与善治理念的“引入”第108-111页
  (二) “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之二:制度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第111-113页
  (三) “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参与”之三:公众参与行为的发展逻辑第113-115页
 三、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动力源泉:一种系统论的分析第115-120页
  (一) 内在动力:现代观念的嵌入第115-117页
  (二) 外在动力:制度供求的非均衡第117-118页
  (三) 直接动力:利益驱使下的理性选择第118-120页
 四、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阻力因素:一种批判性的分析第120-126页
  (一) 思想阻力:观念变革的滞后第120-122页
  (二) 结构阻力:制度式微及其路径依赖第122-124页
  (三) 行为阻力:既得利益者的抵制第124-126页
 五、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方式选择:一种历时性的分析第126-133页
  (一) 激进观念向渐进观念转变第126-128页
  (二) 全能体制向治理体制转变第128-130页
  (三) 管控行为向服务行为转变第130-133页
第三章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经验分析:以收容遣送制度变革为例第133-165页
 一、 收容遣送制度的历史演进第133-138页
  (一) 1982 年前的收容遣送工作第133-137页
  (二) 1982 年后的收容遣送制度第137-138页
 二、 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目标第138-144页
  (一) 国家权力观走向公民权利观第138-140页
  (二) 自利型体制走向服务型体制第140-143页
  (三) 单一化管制走向多元化救助第143-144页
 三、 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主体第144-148页
  (一) 弱势群体权益意识的增强推动主体多元化第144-146页
  (二) 社会保障制度和谐化内在要求主体多元化第146-147页
  (三) 救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使主体多元化第147-148页
 四、 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动因第148-154页
  (一) 执政理念更新与社会观念进步第148-151页
  (二) 法律冲突与制度异化第151-153页
  (三) 公众参与的“倒逼”效应第153-154页
 五、 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障碍第154-158页
  (一) 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观第154-156页
  (二) 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第156-157页
  (三) 执法者的行为失范第157-158页
 六、 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方式第158-162页
  (一) “封闭式”观念向“开放式”观念转变第159-160页
  (二) “包揽式”体制向“参与式”体制转变第160-161页
  (三) “强制式”行为向“自愿式”行为转变第161-162页
 七、 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结果及启示第162-165页
  (一) 观念变革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前提第163页
  (二) 制度结构优化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途径第163-164页
  (三) 行为改善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诉求第164-165页
第四章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第165-220页
 一、 强化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观念变革第165-176页
  (一)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第166-173页
  (二) 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意识形态革新第173-176页
 二、 优化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体系安排第176-194页
  (一) 制度安排的起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构第176-179页
  (二) 制度安排的核心:完善社会管理职能体系第179-183页
  (三) 制度安排的基础:社会管理组织结构重组第183-187页
  (四) 制度安排的重点:健全社会管理相关规范第187-192页
  (五) 制度安排的关键:加强制度实施机制建设第192-194页
 三、 改善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主体行为第194-220页
  (一) 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党委领导第194-197页
  (二) 突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人大监督第197-202页
  (三) 促进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政府负责第202-207页
  (四) 注重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司法保障第207-211页
  (五) 推动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社会协同第211-216页
  (六) 增强社会管理制度创新的公众参与第216-220页
结语第220-223页
参考文献第223-2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241-243页
后记第243-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公共价值的我国政府采购绩效管理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