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第9-11页 |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 第11-14页 |
(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 | 第11页 |
(二)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三) 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紧迫性 | 第12-14页 |
二、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 第14-22页 |
(一) 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第14-16页 |
1、社会是人的主体性活动的结果 | 第14页 |
2、实践是人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根本方式 | 第14-15页 |
3、人的主体性的展开和超越:社会和自然 | 第15-16页 |
(二)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 第16-18页 |
(三) 社会进步的必然性与社会发展的代价 | 第18-22页 |
1、社会进步观 | 第18-19页 |
2、社会发展的代价 | 第19-22页 |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价值诉求 | 第22-32页 |
(一) 以人为本的系统发展原则与发展的生态界限 | 第22-25页 |
1、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维度蕴含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 第22-23页 |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 | 第23页 |
3、确定并坚持社会发展的生态界限 | 第23-25页 |
(二) 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发展相统筹 | 第25-27页 |
1、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推动和制约着文化建设的状况 | 第25-26页 |
2、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规定着文化生产的性质和方向 | 第26-27页 |
(三) 现代化进程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相协调 | 第27-29页 |
1、民族文化与现代化 | 第27-28页 |
2、民族文化的现代建构:继承与创新 | 第28-29页 |
(四)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主体性的全面调动 | 第29-32页 |
1、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府主导 | 第29-30页 |
2、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公众参与 | 第30-32页 |
四、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2-38页 |
(一) 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1、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现状 | 第32-33页 |
2、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失衡的原因 | 第33-34页 |
(二) 西部欠发达地区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34-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