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点、不足 | 第14-16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论文框架 | 第15页 |
3. 论文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一、公共服务理论及工会组织的职能任务 | 第16-20页 |
(一) 公共服务基本理论 | 第16-17页 |
1. 公共服务的内涵 | 第16页 |
2. 公共服务的类别 | 第16-17页 |
3. 公共服务供给发展趋势 | 第17页 |
(二) 工会组织的概念、性质、职能 | 第17-20页 |
1. 工会组织的概念 | 第17-18页 |
2. 工会组织的性质 | 第18-19页 |
3. 工会组织的职能 | 第19-20页 |
二、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 第20-25页 |
(一) 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1. 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 第20页 |
2. 工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限政府建设 | 第20-21页 |
3. 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要求工会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 第21页 |
4. 职工群众的多元化需求要求工会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 第21页 |
(二) 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势 | 第21-23页 |
1. 政治优势 | 第21-22页 |
2. 组织优势 | 第22页 |
3. 群众优势 | 第22页 |
4. 联系广泛 | 第22-23页 |
(三) 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中与有关方面的关系定位 | 第23-25页 |
1. 与政府的关系定位——协同、监督关系 | 第23页 |
2. 与企业的关系定位——相互支持、引导关系 | 第23页 |
3. 与职工的关系定位——服务关系 | 第23页 |
4. 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定位——合作关系 | 第23-25页 |
三、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现状及北京市的做法 | 第25-32页 |
(一) 当前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 | 第25-27页 |
1. 劳动就业 | 第25页 |
2. 技能培训 | 第25-26页 |
3. 社会保障 | 第26页 |
4. 法律援助 | 第26页 |
5. 安全生产 | 第26-27页 |
6. 文化体育 | 第27页 |
(二) 北京市工会构建三级服务体系做法 | 第27-32页 |
1. 建设三级服务体系,通过网格化实现服务工作全覆盖 | 第27-28页 |
2. 建设专职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 | 第28页 |
3. 建立服务信息平台,畅通联系职工的渠道 | 第28-29页 |
4. 实行实名制、信息化管理,提供普惠制的职工会员服务 | 第29-30页 |
5. 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多种实现途径 | 第30-32页 |
四、工会组织在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 工会组织协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存在的障碍及分析 | 第32-33页 |
1. 推动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 第32页 |
2. 参与公共服务的资源和手段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衔接不畅 | 第32页 |
3.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工会组织身份的制约 | 第32-33页 |
(二) 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33-35页 |
1. 参与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有待明确 | 第33页 |
2. 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还不能完全适应参与公共服务的需要 | 第33页 |
3. 受经费等原因制约,开展公共服务小型化,长效机制建立困难 | 第33页 |
4. 基层工会工作基础薄弱,从事公共服务专业人员匮乏 | 第33-34页 |
5. 参与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协作意识不强 | 第34-35页 |
五、工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发挥作用的思路与建议 | 第35-40页 |
(一) 工会组织积极推动政府为职工群众提供公共服务 | 第35页 |
1. 不断完善工会与政府的联席会议等源头参与平台 | 第35页 |
2. 推动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 | 第35页 |
3. 支持工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等监督检查职责 | 第35页 |
(二) 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等方面要实现突破 | 第35-36页 |
1. 在机构设置上 | 第35-36页 |
2. 在经费保障上 | 第36页 |
(三) 推动实现工会组织公共服务载体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对接 | 第36-37页 |
1. 将工会组织开展的帮扶和困难职工生活救助纳入国家帮扶救助体系 | 第36页 |
2. 将工会组织开展的就业服务纳入政府就业服务体系 | 第36页 |
3. 将工会组织开展的助学活动纳入教育救助体系 | 第36页 |
4. 将工会组织开展的法律援助纳入司法援助体系 | 第36-37页 |
(四) 工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破除参与公共服务的障碍 | 第37-38页 |
1. 以改革创新精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增强公共服务意识 | 第37页 |
2. 准确把握工会组织自身在公共服务中的定位 | 第37页 |
3. 加强工会组织社会化工作者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4. 建立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评估机制 | 第38页 |
(五) 充分调动工会组织内外力量,促进公共服务能力提升 | 第38-40页 |
1. 提升工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水平,建设服务职工工作的长效机制 | 第38页 |
2. 创新工会组织服务职工群众的有效载体,构建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工作体系 | 第38页 |
3. 提高工会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力,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