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缩略词 | 第15-16页 |
目录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6页 |
·CD4~+T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CD4~+T细胞发育及分类 | 第19-20页 |
·CD4~+T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树突状细胞对CD4~+T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 第22-24页 |
·CD4~+T细胞与疾病的关系 | 第24-29页 |
·Th1/Th2平衡与疾病 | 第24-26页 |
·Th17细胞与疾病 | 第26-27页 |
·Treg细胞与疾病 | 第27-29页 |
·TLRs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 第29-34页 |
·TLRs与T细胞调控 | 第29-31页 |
·TLRs与临床疾病 | 第31-34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 | 第34-35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4-35页 |
·研究方案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6页 |
第二章 宫颈癌患者Th1/Th2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 第46-59页 |
·材料 | 第46-49页 |
·临床标本收集 | 第46-47页 |
·主要仪器 | 第47-48页 |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主要溶液 | 第48-49页 |
·方法 | 第49-51页 |
·外周血、肿瘤组织中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第49-50页 |
·外周血、肿瘤组织中单个核细胞培养 | 第50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50-51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51页 |
·结果 | 第51-55页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中Th1、Th2细胞比例 | 第51-54页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中Th1/Th2比值分析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宫颈癌患者Th17细胞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 第59-8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0-70页 |
·研究对象 | 第60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0-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70页 |
·结果 | 第70-80页 |
·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Th17细胞的分布 | 第70-74页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 | 第74-76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宫颈癌患者Th1、Th17细胞比例 | 第76-78页 |
·宫颈癌患者Th17、Th1细胞相关性分析 | 第78-79页 |
·宫颈癌患者Th17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 | 第79-80页 |
·讨论 | 第80-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宫颈癌患者Treg细胞的表达水平及Th17/Treg相关性分析 | 第85-9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86-87页 |
·研究对象 | 第86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86-87页 |
·方法 | 第87-88页 |
·外周血、肿瘤组织中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 | 第87页 |
·流式细胞术检测FoxP3 | 第8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87-88页 |
·结果 | 第88-91页 |
·宫颈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组织中Treg细胞比例 | 第88-89页 |
·宫颈癌患者Th17、Treg细胞相关性分析 | 第89-91页 |
·讨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第五章 宫颈癌组织TLR7、8、9的表达及其意义 | 第94-107页 |
·材料 | 第94-95页 |
·仪器设备 | 第94页 |
·主要试剂 | 第94-95页 |
·方法 | 第95-97页 |
·标本采集:同前 | 第95页 |
·宫颈癌组织总RNA的提取 | 第95页 |
·逆转录cDNA的合成 | 第95-96页 |
·Real-timePCR检测相关细胞因子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96页 |
·免疫荧光检测Hela细胞TLR8的表达 | 第96-97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97页 |
·MTT检测细胞增殖 | 第97页 |
·结果 | 第97-102页 |
·不同肿瘤细胞株TLR8 mRNA的表达情况 | 第97-99页 |
·Hela细胞TLR8蛋白水平的表达 | 第99页 |
·TLR8激动剂CL075作用于Hela细胞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变化 | 第99-100页 |
·MTT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情况 | 第100-101页 |
·宫颈癌和健康对照宫颈组织中TLR7、8、9及Bcl-2、VEGF mRNA表达水平的比较 | 第101-102页 |
·宫颈癌患者组织Bcl-2、VEGF和TLR8 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2页 |
·讨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 第107-109页 |
·主要结论 | 第107页 |
·创新点 | 第107-108页 |
·展望 | 第108-109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在读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