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3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 综述一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1. 抑郁症的诊断及流行病学现状 | 第15页 |
| 2. 抑郁症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 | 第15-18页 |
| 3. 抑郁症的药物治疗 | 第18-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 综述二 针刺治疗抑郁症进展 | 第23-31页 |
| 1 单纯针刺 | 第23-24页 |
| 2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 | 第24-26页 |
| 3 循证医学关于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 第二部分 前言 | 第31-34页 |
|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31页 |
| 2 临床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31-33页 |
| ·临床试验方法选择依据 | 第31页 |
| ·针刺方案的选择 | 第31-32页 |
| ·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32页 |
| ·评价量表的选择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4页 |
| 第三部分 电针治疗抑郁症临床试验研究 | 第34-43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2 研究对象 | 第34-36页 |
| 3 试验方案 | 第36-37页 |
| 4 干预措施 | 第37-38页 |
| 5 结局评价 | 第38-39页 |
| 6 质量和安全性控制 | 第39-40页 |
| 7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的措施 | 第40页 |
| 8 伦理学审核 | 第40页 |
| 9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 10 技术路线图 | 第41-42页 |
| 11 试验观察流程图 | 第42-43页 |
| 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 第43-64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43-44页 |
| ·基线资料描述统计 | 第43-44页 |
| ·基线水平比较 | 第44页 |
| 2 HAMD-24评价结果 | 第44-54页 |
| ·HAMD减分率和总有效率比较 | 第44-45页 |
| ·电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HAMD-24总评分比较 | 第45页 |
| ·电针组和西药组HAMD-24总评分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 | 第45-46页 |
| ·电针组和西药组HAMD-24七大因子评分治疗不同时间点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 | 第46-54页 |
| 3 电针组与药物组两组之间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比较 | 第54页 |
| 4 SF-36健康调查简表研究结果 | 第54-60页 |
| ·治疗前后电针组和西药组生存质量总评分 | 第54-55页 |
| ·电针组和西药组患者治疗不同时间点生存质量分析 | 第55-56页 |
| ·电针组和西药组治疗前后八个领域得分对比 | 第56-60页 |
| 5 生活事件量表测评结果 | 第60-61页 |
| ·抑郁症患者生活事件刺激量分布状况 | 第60-61页 |
| ·HAMD-24得分与生活事件刺激量相关性分析 | 第61页 |
| 6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相关因素分析 | 第61-63页 |
| 7 不良事件、依从性统计 | 第63-64页 |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64-71页 |
| 1 电针和西药对于抑郁症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 第64-66页 |
| ·HAMD总评分对疗效的判断分析 | 第64页 |
| ·两种不同干预措施对HAMD-24各因子的作用分析 | 第64-66页 |
| 2 生活质量及八个领域分析 | 第66页 |
| ·总体生存质量 | 第66页 |
| ·八个分领域生存质量变化分析 | 第66页 |
| 3 SF-36生活事件量表分析 | 第66-67页 |
| 4 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68页 |
| ·HAMD各因子改善程度与生存质量相关性 | 第67页 |
| ·生活事件与抑郁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性 | 第67-68页 |
| 5 针刺治疗抑郁症临床方法学研究 | 第68-69页 |
| ·关于针刺临床试验 | 第68页 |
| ·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WS) | 第68页 |
| ·比较效应研究 | 第68-69页 |
| 6 访谈问题与讨论 | 第69页 |
| 7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个人简历 | 第74-77页 |
| 附录 | 第77-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