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沉积演化与有利储层预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7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辫状三角洲的概念 | 第10-12页 |
| ·辫状三角洲的分类 | 第12页 |
| ·辫状三角洲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储层预测方法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岩心描述与井沉积相划分 | 第13页 |
| ·井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13-14页 |
| ·物源体系分析 | 第14页 |
| ·沉积参数与沉积微相编图 | 第14页 |
| ·有利储层分布综合研究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17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勘探开发情况 | 第17-22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7页 |
| ·构造特征 | 第17-19页 |
| ·断陷发育阶段 | 第18-19页 |
| ·断拗发育阶段 | 第19页 |
| ·拗陷发育阶段 | 第19页 |
| ·萎缩上隆阶段 | 第19页 |
| ·地层特征 | 第19-20页 |
| ·勘探开发概况 | 第20-22页 |
| ·勘探开发历程 | 第20-21页 |
| ·基础资料情况 | 第21页 |
| ·勘探开发中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 第3章 精细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2-28页 |
| ·层序地层界面识别 | 第22-26页 |
| ·岩心识别标志 | 第23-24页 |
| ·测井识别标志 | 第24页 |
| ·地震识别标志 | 第24-26页 |
| ·层序划分与对比 | 第26-27页 |
| ·连井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 第27-28页 |
| 第4章 平地泉组沉积相识别标志 | 第28-34页 |
| ·岩心、薄片识别标志 | 第28-31页 |
| ·岩性与颜色标志 | 第28页 |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8-31页 |
| ·测井相识别标志 | 第31-34页 |
| ·测井数据归一化 | 第31-32页 |
| ·测井曲线分析要素 | 第32-33页 |
| ·测井相模板建立 | 第33-34页 |
| 第5章 沉积相分布与演化规律 | 第34-55页 |
| ·物源分析 | 第34-41页 |
| ·重矿物分析 | 第34-37页 |
| ·古地貌分析 | 第37-41页 |
|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 第41-42页 |
| ·连井沉积微相对比 | 第42-45页 |
| ·剖面一 | 第44页 |
| ·剖面二 | 第44-45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5-54页 |
| ·岩石物理特性识别岩性 | 第45-46页 |
| ·沉积参数约束成图 | 第46-51页 |
| ·沉积微相演化 | 第51-54页 |
| ·沉积模式 | 第54-55页 |
| 第6章 储层有利区带预测 | 第55-63页 |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5-56页 |
| ·平一段储层物性特征 | 第55页 |
| ·平二段储层物性特征 | 第55-56页 |
| ·平三段储层物性特征 | 第56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56-58页 |
| ·平一段非均质性特征 | 第57页 |
| ·平二段非均质性特征 | 第57-58页 |
| ·平三段非均质性特征 | 第58页 |
| ·多参数聚类分析 | 第58-60页 |
| ·平一段聚类分析特征 | 第59页 |
| ·平二段聚类分析特征 | 第59-60页 |
| ·平三段聚类分析特征 | 第60页 |
| ·有利储层分布特征 | 第60-63页 |
| ·平一段有利储层特征 | 第60-62页 |
| ·平二段有利储层特征 | 第62页 |
| ·平三段有利储层特征 | 第62-63页 |
| 结论与认识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