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 前言 | 第11-12页 |
| ·植物单倍体育种情况的基本概述 | 第12-13页 |
| ·单倍体产生的主要方式 | 第13-16页 |
| ·自发产生单倍体 | 第14页 |
| ·遗传控制产生单倍体 | 第14页 |
| ·远缘杂交产生单倍体 | 第14-15页 |
| ·孤雌生殖和多胚发育中产生的单倍体 | 第15页 |
| ·物理或化学处理产生单倍体 | 第15-16页 |
| ·离体培养产生单倍体 | 第16页 |
| ·单倍体主要特征及鉴别方法 | 第16-20页 |
| ·籽粒特征及鉴别方法 | 第17-18页 |
| ·植株特征及鉴别方法 | 第18-19页 |
| ·细胞学特征及倍性鉴别方法 | 第19-20页 |
| ·分子水平主要特征及分子标记鉴别单倍体 | 第20页 |
| ·单倍体加倍的主要方法 | 第20-23页 |
| ·单倍体自然加倍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3-24页 |
| ·单倍体加倍的主要机理 | 第24-27页 |
| ·偏分离现象及利用偏分离对基因定位 | 第27-28页 |
| ·单倍体育种技术系统优化 | 第28-29页 |
| ·本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第二章 玉米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特征及高频加倍材料发掘 | 第30-74页 |
| 前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8页 |
| ·诱导系和诱导材料 | 第30-33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等级划分及表型值校正 | 第33-35页 |
| ·流式细胞仪鉴定可育单倍体体细胞倍性 | 第35-37页 |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8-69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整体情况 | 第38-41页 |
| ·自交系来源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能力分析 | 第41页 |
| ·杂交组合F_1后代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能力分析 | 第41-46页 |
| ·不同来源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特点分析 | 第46-51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51-55页 |
| ·正反交组合后代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能力比较 | 第55-60页 |
| ·不同诱导率后代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能力比较 | 第60-62页 |
| ·再诱导DH_1代、EH_1代与原自交系材料雄穗育性恢复差异比较 | 第62-65页 |
| ·超亲雄穗育性恢复材料的发掘 | 第65-68页 |
| ·可育单倍体的体细胞加倍特点 | 第68-69页 |
| ·讨论 | 第69-74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不同评价指标比较 | 第69-70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1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遗传特征分析 | 第71-72页 |
| ·高频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材料及其对育种的意义 | 第72-73页 |
| ·可育单倍体体细胞加倍加倍和生殖细胞加倍的比较 | 第73-74页 |
| 第三章 母本单倍体被诱导率基因和雄穗育性恢复基因定位 | 第74-103页 |
| 前言 | 第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4-82页 |
| ·供试玉米材料 | 第74-76页 |
| ·表型数据收集 | 第76-78页 |
| ·定位群体基因型分析 | 第78-81页 |
| ·分子图谱构建 | 第81页 |
| ·QTL定位 | 第81-82页 |
| ·基于偏分离方法对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位点的验证 | 第8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2-98页 |
| ·郑单958F_(2:3)群体定位性状表型分析 | 第82-83页 |
| ·郑单958F_(2:3)群体定位表型性状正态性检验 | 第83-85页 |
| ·郑单958F_(2:3)群体定位性状方差分析 | 第85-86页 |
| ·F_2群体分子连锁图谱构建 | 第86-90页 |
| ·郑单958F_(2:3)群体两个性状的QTL定位 | 第90-92页 |
| ·F_1单倍体群体对雄穗育性恢复QTL位点的验证 | 第92-98页 |
| ·讨论 | 第98-103页 |
| ·母本单倍被诱导率QTL位点及可能机理 | 第98-99页 |
| ·单倍雄穗育性恢复定位表型性状的比较 | 第99-101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QTL位点的验证分析 | 第101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定位群体的比较 | 第101-102页 |
|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QTL位点内候选基因预测 | 第102-103页 |
| 第四章 早期加倍单倍体 | 第103-1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3-105页 |
| ·诱导系和诱导材料 | 第103页 |
| ·单倍体群体植株表型观察并分类 | 第103-104页 |
| ·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倍性检测 | 第104页 |
| ·SSR及SNP标记分析 | 第104页 |
| ·EH_1田间表型特征评价 | 第104-105页 |
|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5页 |
| ·EH在其他不同背景材料中的表现 | 第10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3页 |
| ·EH_0表型特征 | 第105-107页 |
| ·EH_0植株细胞倍性检测 | 第107-108页 |
| ·EH_0植株基因型特征 | 第108-111页 |
| ·EH_1代农艺性状评价 | 第111页 |
| ·EH在不同材料背景下出现的几率 | 第111-113页 |
| ·讨论 | 第113-118页 |
| ·EH对单倍体育种的意义 | 第113-116页 |
| ·EH可能形成的原因 | 第116-118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39页 |
| 致谢 | 第139-14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