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次 | 第7-9页 |
1、引言 | 第9-11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2、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第11-19页 |
·马克思恩格斯的宗教观 | 第11-13页 |
·宗教基于人类的社会存在 | 第11-12页 |
·宗教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映和崇拜 | 第12-13页 |
·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 | 第13页 |
·列宁的宗教观 | 第13-15页 |
·宗教的本质 | 第14页 |
·宗教的政策 | 第14-15页 |
·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教观 | 第15-19页 |
·毛泽东时代 | 第15-16页 |
·邓小平时代 | 第16页 |
·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时期 | 第16-19页 |
3、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的内容 | 第19-40页 |
·原理和方法 | 第19-21页 |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的原理 | 第19-20页 |
·研究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的方法 | 第20-21页 |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社会作用观的基本观点 | 第21-24页 |
·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 第21-24页 |
·“宗教外衣”论 | 第24页 |
·列宁对宗教社会作用观的初步实践 | 第24-35页 |
·“宗教鸦片论” | 第25-27页 |
·从阶级斗争角度看宗教的社会作用 | 第27-35页 |
·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作用观的中国化 | 第35-40页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第35-37页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第37-40页 |
4、马克思主义宗教作用观的现实意义 | 第40-49页 |
·对正确认识和处理当代拜物教现象的启示 | 第40-43页 |
·对拜物教现象本质的认识 | 第40-41页 |
·对拜物教现象作用的认识 | 第41-42页 |
·对拜物教现象消失的认识 | 第42-43页 |
·对积极引导宗教界共建和谐社会的推动 | 第43-46页 |
·引导宗教人士的合法信教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社会氛围 | 第43-44页 |
·引导宗教人士积极参加社会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做贡献 | 第44-45页 |
·对处理好少数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的推动 | 第45-46页 |
·对关注和客观引导当代大学生精神健康发展的帮助 | 第46-49页 |
·有助于个体正确认识宗教,理性选择信仰和终极关怀 | 第46-47页 |
·有助于为个体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 | 第47-48页 |
·有助于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实现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